返回

第六十五章 故事继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五章 故事继续 (第2/3页)

人般的皇子,今天竟然会为了苏瓷,当众驳了安阳郡主的面子?而且,他刚才那番话……条理清晰,引经据典,竟不像是个传闻中愚钝不堪的人。

    苏瓷也怔怔地看着他。她没想到他会站出来,更没想到他会用这种方式替她解围。他站在那里,身形依旧单薄,脸色在阳光下甚至显得有些透明,但那双眼睛,深邃得像不见底的寒潭,里面没有邀功,没有得意,只有一片令人心悸的平静。

    他……为什么要帮她?

    谢无咎没有看苏瓷,他的目光扫过周围那些惊疑不定的视线,最后落在池中盛放的荷花上,仿佛刚才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微微侧身,对着苏瓷的方向,用只有两人能听清的音量,极轻地说了一句:

    “池边风大,苏姑娘当心着凉。”

    说完,他便如同来时一般悄无声息,转身,再次走向那座九曲石桥,将满水榭探究的目光和窃窃私语,都留在了身后。

    苏瓷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感受着周遭那些变得复杂难辨的目光,心里像是被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

    他不仅帮她解了围,还用一种她完全没想到的方式,维护了她的体面。甚至最后那句提醒,都带着一种与她认知中那个“落魄皇子”截然不同的、难以言喻的……细致?

    安阳郡主那点刁难,她本可以自己应付过去。但他的出现,他的言辞,却让这件事变得完全不同了。

    一种更加清晰、更加难以忽视的“特别”感,如同藤蔓,紧紧缠绕上了她对谢无咎的认知。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疑问,如同种子,在她心里彻底扎下了根,开始疯狂地汲取养分,破土生长。

    而走向石桥尽头的谢无咎,感受着背后那道终于不再是模糊一瞥、而是带着清晰探究与波动的目光,嘴角勾起了一抹无人得见的、冰冷而满意的弧度。

    引经据典,维护体面。

    比起粗暴的解围,这种方式,更能触动一个将门虎女内心深处,对“风骨”与“内涵”的认同。

    他要的,从来不是她的感激。

    而是她无法控制的好奇,与那在探究中,悄然滋长的、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倾慕。

    网,正在收紧。

    水榭风波,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在宫苑深处悄然扩散。安阳郡主吃了哑巴亏,虽不敢明着报复,但那双盯着苏瓷和谢无咎的眼睛,却愈发阴冷。而苏瓷心中关于谢无咎的疑团,则如同雪球,越滚越大。

    他为何帮她?他那些引经据典的言辞从何而来?他平静外表下,到底藏着什么?

    这些问题萦绕在苏瓷心头,让她在几次宫中学堂或是马场偶遇谢无咎时,目光总忍不住在他身上多停留片刻。而他,却仿佛什么事都未曾发生,依旧是那副疏离平静的模样,偶尔与她视线相接,也只是极淡地颔首,便移开目光,从不主动攀谈。

    这种若即若离,反而更加撩拨着苏瓷的好奇心。

    这日,宫中学堂讲授《诗经》,老夫子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听得一众宗室子弟昏昏欲睡。苏瓷坐在窗边,撑着下巴,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斜后方那个角落。谢无咎坐得笔直,垂眸看着桌案上的书卷,侧脸在透过窗棂的光线下,显得有些过于苍白。

    他好像……又清瘦了些?是风寒还没好利索吗?苏瓷想起他上次咳嗽的样子,心里那点莫名的牵挂又冒了出来。

    散学后,众人鱼贯而出。苏瓷故意放慢了脚步,磨蹭到后面。她看到谢无咎是最后一个起身的,动作似乎比旁人更慢一些,起身时,手指还无意识地按了按左侧太阳穴,眉心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他不舒服?苏瓷心里一动。

    走出学堂,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不少人都没带伞,一时间廊下有些拥挤喧闹。苏瓷有侍女提前备好了伞,正待离开,眼角余光瞥见谢无咎独自站在廊柱的阴影里,望着密密的雨帘,身上那件半旧的靛蓝袍子,在灰蒙蒙的天光下,更显单薄。

    他果然没带伞。而且,看样子也不打算冒雨回去。

    一股冲动涌上心头,苏瓷几乎没怎么犹豫,便撑着伞走了过去。

    “谢殿下。”她开口,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清晰。

    谢无咎似乎有些意外,缓缓转过头,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一丝询问。

    苏瓷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举了举手中的伞:“雨势不小,殿下若不嫌弃,可与我同行一程?”话一出口,她便有些后悔,自己这般主动,是否太过唐突?

    谢无咎沉默地看着她,那双深潭般的眸子里,看不出情绪。就在苏瓷以为他会拒绝时,他却微微颔首,声音依旧平淡:“有劳苏姑娘。”

    他走上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