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法国的冬天与美食家 (第3/3页)
得很不错的写作技术确实没多少,但这篇里的留白和细节上的安排,着实让他惊讶了一把。
仅仅通过项链这一物品,就串联了影响普通人一生的巨变,并且留下了一个颇为玄妙的结尾。
的主题也是比较有深度的,估计之后引起的讨论绝不会少。
写的竟然真的很好?
那估计关于这位作家和他的的风评可能真的要逆转许多了,在他的正式出来之前,不知道是为了营造噱头还是出于别的什么目的,总之负面的声音确实比较多,尤其是正在巴黎奋斗的那些底层作家们,眼见一位俄国人的法语都能刊登在他们怎么都上不了的刊物上,一时之间自然也是想出了各种恶毒的猜测和批评。
什么“大概在当中,他不仅亲了沙皇的屁股,估计连我们国王的靴子也没有放过。”
“文学界的这些先生们到底是收了多少贿赂?我估计这个数字还在税收之上。”
之前赞同这些言论的人是真不少,硬要说大仲马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现在的话
嗯?我怎么不记得我之前说过什么了?
当然,直到这里的话,大仲马充其量是有点欣赏这位素未谋面的作者,毕竟在自己的母语之外能将写成这样确实了不起,但是更多的话好像也谈不上。
只不过出于好奇,他倒是继续看起了那篇翻译过来的作品:《变色龙》。
本来是想简单的看两眼,岂料看着看着,这位大作家就笑出了声,一个没忍住还拍了拍自己日渐隆起的肚子,等到将这篇看完,已经笑了好一阵的大仲马突然就感到非常的惊讶。
这样的作品在俄国竟然是真的可以写的吗?这种对官僚系统辛辣的嘲笑和讽刺,那位以专制闻名的沙皇竟然没意见?
或许是还没看到,又或许是觉得没有直接写到他本人身上就不算什么,但是俄国竟然真有这样的?
而且真要说起来的话,这位作家也当真是十分大胆。
他这个外国人尚且都受到了沙皇无形大手的惩罚,那么就在俄国的这位作家真的不担心自己会遇到危险?
想到这个问题,大仲马也是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位俄国作家的朋友在巴黎讲述的那些东西,当时听别人讲起来只觉得好笑,心想俄国那破地方还能出现这样的人物?
现在看来,这位作家确实不简单啊!
难不成俄国那严酷的西伯利亚都吓不住他?
估计这位先生也绝对是反对专制的人啊,而且还是在俄国反专制?
“上帝啊,他简直就是在英国当美食大厨!跨过英吉利海峡,美食文明便终结了!如今他却是要搞出新东西了!”
想着想着,大仲马便情不自禁地称赞出声,对于这样的作家,确实很难不让人称赞他的勇气。
他以后要是有机会来法国,我都想亲自下厨款待他了。
或许他真有这个打算?不然为何要用法语写,而且写得相当不错,不过真要说的话,他用俄语写的好像真的要更胜一筹。
顺带一提,说起下厨这件事,大仲马的厨艺甚至不逊色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究其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爱上烹饪,一如我爱上诗歌一样,乃是天赋。”
与此同时,大仲马的一生几乎吃遍了巴黎大大小小的餐馆。无论是高级饭店,还是街边小肆,他都用心品尝,口眼手并用,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挥写食评。这些亲身体验后写就的饮食心得,发表在报刊的美食漫谈专栏上,成为读者信赖的“饮食指南”。
若非如此,大仲马还真不至于一不小心就吃成了大胃袋。
而就当大仲马记下米哈伊尔这个名字的时候,在另一边,米哈伊尔这边倒是也从别林斯基那里收到了来自法国的东西,只不过这玩意不是正规途径弄进来的,而是通过关系、贿赂等一系列方式弄来的禁书。
为了接触到最前沿的思想,别林斯基和他的朋友们常常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只是这次弄回来的好像是一本已经停刊许久的刊物,这本刊物的名字是:《德法年鉴》。
米哈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