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法国的冬天与美食家 (第2/3页)
中他以十二月党人的起义领袖为原型,描写青年贵族反抗专制统治的故事,在书中他借主人公痛斥尼古拉一世为“用绞刑架巩固王座的暴君。”
在厌恶专制这一点,大仲马向来都是如此。
只是不知道是经过了什么途径,总之那位尼古拉一世本人在读到译本后震怒,直接下令永久禁止他进入俄国。
“这能吓的住谁?”
大仲马的嘴巴咧了咧,再次在心中嘲笑道:“这类大人物往往都有这么一个特点,他怎么做都行,但就是不让人说出来!一说出来他就急得跳脚,有时候他屁股下面的那些人说不定比他还要急,这倒是比这位沙皇本人还要可悲。”
至于接下来还敢不敢写这类?
写!我写的就是这样的!我说不定还要光明正大的写!
而既然想到这件事了,大仲马也难免就想到了自己最近老听到的一个关于一位俄国作家的传闻,尽管心里面依旧是不屑一顾,但出于看笑话的心态和恰好走到了专业阅读室附近,想到了这点的大仲马干脆就进去找了找。
只不过这一找,有件事确实让大仲马吃了一惊,那就是那位不知名的俄国作家的作品,竟然一来巴黎就直接刊登在了《两世界评论》上?
简而言之,这是目前法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月刊,内容涵盖文学、政治和哲学等方面。
与此同时,这家刊物其实也更加的精英化和圈子化,就连正宗的巴黎作家想要让自己的作品刊登在这上面,都要费很大的功夫,更何况是一个外地的,来自那个野蛮专制的俄国的作家?
事实上这家刊物也确实很难上,即便米哈伊尔的这篇作品质量非常过硬,屠格涅夫依旧费了好大的劲,充分发挥了社交才能才终于说服了这家刊物的那些先生们。
而除了社交以外,屠格涅夫也付出了其它不少东西
好在结果是好的。
只不过当屠格涅夫回去以后跟米哈伊尔提起这件事的时候,米哈伊尔先是感谢了他的努力,接着便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你为我的事情付出太多了我的朋友,不要再这么做了。
相信我吧,如果正常渠道下巴黎的那些先生们始终都不肯接受,那么一定程度上我能向你保证,多年以后,人们会发现法国文学后面的正统在俄国。”
屠格涅夫:“???”
真的假的?!
米哈伊尔吹牛逼怎么吹得越来越大了,连我都快被他吓到了.
但米哈伊尔总是能用最平淡的语气说出最不可思议的话,在一块或许我应该向他学习学习才是,毕竟这种风度属实是不一般。
那么言归正传,大仲马在发现这位俄国作家的竟然刊登在法国目前最好的刊物上,他先是惊讶了一会儿,接着就真的对这位俄国作家和他的产生了一定的好奇心。
不可否认,巴黎的文学圈充斥着仇恨与偏见,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让作家们的作品质量有了一定的保障,毕竟一篇倘若真的太差,那面临的将是这个行业所有同行的取笑和谩骂。
这样说的话,一位俄国作家写的法语竟然真的能看?!
抱着这样的想法,大仲马很快就翻到了那个著有俄国名字的两篇。
一篇是用纯正的法语,一篇则是翻译,大仲马先看的当然还是前者,而他一上来确实连文章的内容都顾不得了,只是一味的看对方的文笔到底怎么样。
尽管听说法语是俄国人的第二语言,但是文学语言这种东西,很多时候肯定要比日常语言难度更大,同一种话由不同的人来说往往都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更别提文学语言了。
只是这么简略地扫过一遍后,大仲马着实就有点震惊了,没毛病,一股子地道的法国味,而在此基础之上,又有其独特的文风在,简洁生动,很多地方都写的恰到好处。
在关注语言的同时,大仲马倒是也很快就将这篇名为《项链》的的故事过了一遍。
而在看完之后,又在脑中过了一遍的大仲马不由自主地就点了点头。
作为一位写作技巧非常高超的作家,能让他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