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9章 不装了,苏泽出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39章 不装了,苏泽出手 (第2/3页)

苦茶不同,这家茶楼提供的是温润的红茶,如果再加点钱,还可以加点交趾的蔗糖来提味。

    坐在张纯对面的,是一名身穿新式吏服的同龄人。

    这名年轻人名叫张明远,算是张纯的远房亲戚。

    张明远参加了吏科试,通过后被安排在京畿房山县担任户曹典史,今日他入城办公偷得半日闲,就来国子监这座茶楼请同族兄弟张纯吃饭。

    张纯有些艳羡的看着张明远身上的新式吏服。

    以往大明的吏员,都要身穿特殊的皂服,这是一种黑色的公服,用来表示他们的身份卑贱。

    在苏泽上书举办吏科试后,吏部也对顺天府的吏员服侍进行了改革。

    不再使用侮辱性的皂色吏服,而是采用和不入流文官一样的无补官袍,还配发了同款的官靴官帽。

    这套衣服明显提升了新吏的自豪感。

    当然,要改变民间对于吏员的看法,绝对不是这么一套衣服就可以的。

    但好歹也有了气象一新的样子。

    落座后,张明远对着张纯说道:

    “大郎,如果不是你鼓励我吏科试,这会儿还不知道在哪里蹉跎呢。”

    张明远就是那种屡试不中的童生,他连秀才都考不上,连去私塾教书都没机会。

    但是读过几年书的张明远,又不甘心在家务农,于是偷偷从山东老家跑来京师,做了个帮闲文人谋生。

    张纯在听说了吏科试的消息后,就果断让这位同族兄弟去试试,第一次吏科试的竞争并不激烈,很多顺天府本地的读书人都不屑于去做吏,反而给山东考生很大的机会。

    张明远一次考试“上岸”,在国子监读书期间又请张纯辅导,通过了结业考试。

    而张纯又是举人,若是明年春闱能考上进士,那就一步登天成为官老爷。

    所以无论是往日恩情,还是考虑未来,张明远对张纯都十分的尊敬。

    张明远说着自己上任房山县后的趣事,接着他又说起了县衙的秘闻,他说道:“县令大老爷是张阁老的门生,这次派我来顺天府衙门办事,也是要打探此次新阁老的事情。”

    张明远看向张纯。

    他和这位同乡相处久了,也知道张纯是《乐府新报》的采访使。

    而苏泽经常去国子监给他们这些贡监生讲课,算是他们半个老师。

    所以张明远希望能从张纯这边打听到苏泽那边的消息。

    张纯看着这位同乡,也难怪都说公门是染缸,这位同乡刚入公门的时候还是个老实人,现在也学会旁敲侧击了。

    不过张纯还是坦然说道:

    “近些日子苏翰林公务繁忙,没来国子监讲课。”

    张明远微微有些失望,不过他也知道,就算是苏泽来讲课,也不会和张纯这些还没做官的举人讨论朝廷的大事。

    张明远说道:“苏翰林那可是天上的人物,一封奏疏增补阁臣,房山百姓都知道朝廷又出了位小苏阁老。”

    张纯皱起眉,上一任小阁老是严世蕃,下场是被嘉靖皇帝处死,显然这不是什么吉利的词。

    张明远察言观色,也知道估计张纯不喜欢这个话题,于是又说道:

    “听顺天府办差的同年说,今年各县考核最重要的项目商税征收,县官大老爷天天为了这件事愁的睡不着,可房山又不是什么富县,哪里征得到这么多商税啊。”

    张明远看向张纯,苏泽除了小阁老外,也被京师商人奉为财神。

    谁不知道东宫那些日进斗金的商铺,都是靠着苏翰林点石成金的本事。

    更别说苏泽上奏请求开埠,又请开九边马市,就连路过房山县的大同商人们,提起苏泽都是一脸的崇拜。

    张明远这批同年的吏科班学员,共同在国子监内上了三个月的课,结业后也不知道是谁提议,也仿效了进士老爷们编写了《同年录》。

    这些吏员分布在京畿,在顺天府的府县衙门中,正如苏泽所预料的那样,自然就结合成了一股新吏的团体。

    而这帮新吏虽然还斗不过盘踞在地方上的老吏员家族,但是由于衙门主官更信任这些新吏,他们又靠着掌握的技能,也能在县衙中站稳脚跟。

    而且这些新吏比起旧吏,他们也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这就和注重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