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0章 莫非王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200章 莫非王土 (第1/3页)

    众大臣听完了苏泽的话,哗然起来。

    全部由皇帝内帑出钱?

    皇帝能同意吗?

    可不管皇帝同意不同意,户部侍郎张守直肯定是同意的。

    其实群臣反对下西洋,就是因为郑和下西洋用的是户部的钱,但是朝贡的收入却入的是内帑。

    但是在朱棣在位期间,这个矛盾还不突出。

    原因也简单,朱棣个人威望能撑得住,而且朱棣用这些钱也不是享乐的,而是用来征讨草原,开疆拓土的。

    那时候内帑和国库之间也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外朝缺钱的时候,朱棣也会用内帑接济。

    但是从成祖之后,群臣就逐渐反对下西洋了。

    现在苏泽提出,用皇帝内帑出钱组织舰队下西洋,群臣就没有理由反对了。

    但是重臣们的目光都落在了冯保和陈洪两位司礼监巨头的身上。

    这下子陈洪也绷不住了。

    原本他们只是作为皇帝代表参会,可苏泽却把皇帝扯到了内帑上。

    作为执掌内承运库的大太监,陈洪只能硬着头皮站起来说道:

    “苏翰林,成祖年间下西洋,都是户部出钱,再下西洋也是国事,怎么能由内帑出钱呢?”

    陈洪小心翼翼,嘉靖皇帝就严禁太监插手具体的事务,隆庆朝也同样如此。

    这大概是因为嘉靖本身就是权术斗争的高手,他不需要利用太监来斗文官,直接分化文官互斗就行了。

    隆庆皇帝用人也很有一套,也不需要用太监来制约外朝。

    所以无论是李芳、冯保还是陈洪,都更像是皇帝的大管家。

    外朝尊重他们,是因为他们是皇权的代言人。

    而司礼监也很识趣,在重要的议题上都保持沉默,也很少和内阁宰辅票拟意见作对。

    所以众人都认为这是陈洪代表皇帝的问题。

    目光再次看向苏泽,苏泽淡淡的说道:

    “朝贡当然是国务。”

    “所以训练海员、建造海船、接待贡使,这些事情外朝都要出力。”

    “但是番邦朝贡都入内帑,那回赐礼物自然也应该由内帑拨出。”

    “寻常百姓人家,为父母举办寿宴,办宴会的钱族内公中出了,回赠礼物的钱也轮不到族内公中出吧?”

    这下子陈洪也无语了。

    苏泽的意思,是将再下西洋分成了两部分。

    组织舰队、接待贡使、举行朝贡仪式,这些都是外朝出钱。

    但是回赐贡使礼物,航行时候需要的经费,则要由内帑支出。

    这个方案听起来离谱,但是听了苏泽的比喻,似乎也没那么离谱了。

    外邦朝贡,确实很大一部分都是冲着皇帝来的。

    比如皇帝生日,朝鲜这些藩属国就会派出使者,名曰“贺寿使”,就是打着给皇帝过生日的旗号来朝贡的。

    皇太后生日,新皇帝登基,老皇帝驾崩,藩属国都会派遣使者。

    也正如苏泽所说的那样,番邦朝贡,还真是一种皇室内部事务。

    阁部和九卿重臣们,听了苏泽的比喻,也有些皱眉头。

    本来他们以为苏泽是要让皇帝承担所有的费用,但这个意思外朝还要承担不少?

    但是苏泽的比喻也没错,皇帝是君父,那臣下给皇帝办寿宴,好像也是合理的。

    只有内阁李春芳完全明白苏泽的意思。

    这不就和上元灯会一样吗?

    外朝负责好筹办灯会的事务,但是具体筹办的钱由皇帝自己出。

    内帑出钱,皇帝就会算账。

    那灯会也就成了皇帝出钱,与民同乐了。

    朝贡如果也这样,那皇帝在回赐礼物的时候也就不会大手大脚。

    而由外朝承担其他费用,在李春芳看来也不无不可。

    随着海贸日益昌盛,阁部重臣也都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

    再下西洋,重新绘制海图,联络曾经的藩属国,在李春芳看来也是一种跑马圈地。

    倭乱的教训在此,如果只是在陆地上防御,那东南这些经济繁荣的地区,根本经不起折腾。

    将海防前线推到海外,至少要了解大明周围的情况,在周围建立预警网络,这已经是阁部重臣的共识。

    那“再下西洋”也是外朝的事务,承担一点也是应该的。

    陈洪看到阁部九卿重臣纷纷闭嘴,就是知道外朝已经达成了共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