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7章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37章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第2/3页)

可以算是“无血开城”,一轮经济战下来就迅速滑跪了,没有“打成一片”。

    可以说,改革并不彻底。

    所以,南方百姓虽然也喜欢大明,但认同感肯定是不如北方的。

    虽然来俊臣的汇报没有提及“民变”。

    可是,如果放任南方的局势继续糜烂下去……

    房玄龄捋着胡须,咂摸着其中的道理:

    “太后殿下所言,确实在理。”

    长孙无忌摸着下巴,连连点头:

    “诚然,大灾肆虐至此,天下百姓依旧与朝廷一心同体,全国上下没有发生一起暴动。

    “这是自古以来都未有的奇景,此乃陛下的德政所致。

    “我等不可因为施政失误,破坏了全国的大局。”

    他俩都被太后说服了。

    杨太后的一席话清晰有力,有理有据,而且提供了两位臣子从未设想的思考角度。

    他们两位技术官僚只想着把手头上“救灾”的事情做好。

    还没有从南北方的高度,从政权稳定的角度,思考这背后的政治问题。

    不愧是能养育出李明陛下的后宫之主,有点东西的。

    难怪陛下钦定了,就由太后来干政。

    “所以,先暂时委屈一下中原的百姓,将大河灾区的医者,六成调往南方。”

    杨太后缓缓道。

    她的声音不大,但是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遵令。”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齐声答道。

    只要定下了大方针,具体事项可以放心地交给他俩去办。

    “还有。”

    杨太后的语气柔和了一些,嘴上带着若隐若现的微笑。

    “托皇帝的洪福,现在宫里的几位身体都还康健。宫中御医闲着没事。

    “他们都是医术高超的博士,闲置着着实浪费,不如也派出驰援灾区吧。

    “一半去中原,一半去南方。”

    御医人数有限,能发挥多少实际作用难说,但把他们派出去是很好的政治姿态。

    那可是陛下御用的神医啊!

    居然能屈尊为草民治病!

    四舍五入,那咱是不是也算享受到皇室尊享待遇了?

    安抚民心的效果乃是一绝。

    而且一南一北,考虑也是十分周到了。

    不愧是被李明陛下带着四处“走穴”拉好感,已经深刻掌握到了舆论引导的精髓。

    “可是陛下……微臣是说,宫中的太上皇陛下,以及其他几位殿下贵人——当然也包括太后殿下您——若是陪侍左右的御医不足数,恐怕……”

    长孙无忌弱弱地提出顾虑。

    作为大明和大唐的双料国舅,他觉得自己得帮衬着点可怜半瘫的妹夫,不能人走茶凉啊。

    杨太后有些无奈地叹气:

    “监国公所言极是,可这本就是太上皇的主意。

    “吾也是这么劝他的,奈何他不停,坚称自己没病。

    “诸位也知道,太上皇也是一位固执的人。

    “吾劝不动他,没有办法,只能留下少部分年事已高、不便出行的年长大夫,其余大部分尚药局的成员,就让他们去灾区义诊吧。”

    原来是太上皇陛下本人的意旨……长孙无忌心中一动。

    为了抗灾,宫中上下也是铆足了劲啊。

    “那么医者之事,就这么决定了。北医南调,将中原的大部分医者支援南方灾区。”

    房玄龄说道,顿了顿,目光缓缓移向杨太后。

    “既然医疗倾向南方,那么依太后的意思,其他方面的资源是否也如法炮制?”

    杨太后的笑容逐渐灿烂,不禁欣赏地点点头:

    “不愧是房首相。

    “救灾的资源,确实需要向南方‘适当’倾斜了。”

    “适当”是个很有艺术的词,多少算适当?

    这是一个能让房首相和长孙监国都挠破脑袋的问题。

    把中原的力量抽调太少,就起不到支援南方的效果;可如果抽调太多,又不免会寒了中原基本盘的心。

    政治问题就是如此。

    难点往往不在于“要不要干”,而在于“干到什么程度”。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中庸之道才是治国学问的精髓所在。

    这个度,十分难拿捏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