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赴丧 (第2/3页)
其四,减少部分官营产业的控制与占比,与民让利。
五,制度。职事官、使官、勋官、散官、爵位,体系、升降混乱。侍卫亲军司步军司都指挥使居然无品,朝廷也不知道该给什么官,全看圣人命令,怎么想的?
其六,土地。地是万物之源。
土地的产出有剩余,人口才会增长,才会释放出从事手工业的劳动力。土地产出有剩余,才有物质交换,才有商业……保证土地产出的剩余,保证自耕农数量的稳定与增长,务必重视。
四夷。惟吐蕃、南诏是必死之寇,余者同中国之人治理即可。攘外必先安内,勿擅启边火。
中朝职位不宜长期全部交给女官。现在掖庭已经收了很多黄门小儿,循序渐近培养而用之,制度嵌套之就是。但在这之前,宜将以前的寺人杀光,免得带坏风气。也不要认为这些余孽会因为宽容而感恩戴德,乖乖听话。
李某也这么想。
看过一本俄勒冈大学历史博士的专著《明代宦官》,不论好坏,明朝这些寺人才称得上是官,宦官。官僚的专业能力、自觉性普遍是到位的。而国朝从程元振、鱼朝恩到田令孜、杨复恭,你能清楚感觉到他们小脑没发育完全。
欺软怕硬有一手,真碰到事他们大概率是解决不了的,也没胆上。
这个社会有个底层逻辑:蠢货从智者手上夺不走任何东西。内竖在和士人、武夫的角力中为什么渐落下风,为什么会被李某拿下,就是蠢。历史上他们许多骚操作看一次笑一次。比如把社稷卖给藩镇,让朱温赶紧入关受禅。
及格线上的智商都无。
杨复光、张承业、西门思恭属于偏差事件,个人品德,请勿上升集体。
话说回来了,寺人可以用么?当然了。但不是内竖。杜让能的遗表给他提了个醒,该处理这些余孽了,打扫干净屋子再养奴。
其十:两浙、福建、岭南的节度、观察、刺史得调整,这是有望和平指挥的,详询徐彦若。
不宜贸然迁都。朝廷的根子在关中……
将来征讨中原该屠城就屠城,莫学襄公不杀二毛,仁义留给愿意服从统治的百姓说。
其十三:有的地方以一个乡设县。有的以一县之口设刺史。有的州县,列圣和执政为了自己的爱好,三百年来竟然变动十几次,让人弄不清它领多少土地,百姓不知道自己属哪州哪县。纯属好大喜功,无事生非……
嘶,说到心坎上了。
举个例子,知道武州在哪吗?
武德元年置武州。天宝改武都郡,肃宗复改武州。宣宗移治覆津县。景福年改阶州。这个武州在哪?陇南。
神武县设武州,寻废。这个武州在山西。
改安州置武州,寻废。这个武州在浙江。
大中置武州,治萧关县。中和年侨治潘原县,是为行武州。这个武州在甘肃。光启置武州,治文德县,后改毅州。这个武州在河北……
河南区划就不说了,经典永流传。
纯几把二两脑子灌了大肠,都给你唐完了,张顺飞都搞不出的低能。
全文洋洋洒洒足有数万字,零零杂杂几十条,涉及到方方面面。还点评了一番近臣。结尾,老头说,杜氏后继无人,都是些庸才,不要因为功臣门第和他的缘故超越才能的提拔、任用,顺其自然……
赞曰:汉代荀陈,圣唐崔杜。有子有弟,多登宰辅。裴氏改节,杨门败名。膏粱移性,信而有征!
圣人合上绢书:“悠悠苍天,夺我三公…………”
洛符扶着他,苦着脸:“圣人节哀。”
有了她的带头,宇文柔等人也跟着呼啦啦拜倒:“请陛下振作。”
“保管好。”圣人将绢书塞到赵如心胸前。
在灵前斟了一杯酒,转身将杜光义兄妹拉了起来:“好生料理后事。缺什么用什么,尽管与惟晟开口。斩衰后什么打算?”
为五服之内、中表之外的亲戚服丧,是为缌麻,服三月。为曾祖、外祖等叫小功,五月。为堂亲、姑侄等,叫大功,九个月。
齐衰比较复杂。臣为君,父母为嫡长子,妻为夫……就是斩衰,统一三年。
非常严。
吃酒食肉,行房,穿丧服以外的衣服,嘻嘻哈哈……三年起步,最高死刑。汉朝很多诸侯王因为守丧出问题被削爵流放。国朝一百杀威棒起步,打死正好,没死就继续坐牢。天后执意要为朱温服丧,每次被一边摸个遍的时候一边泪流不止,宁死不许进入,也不是她矫情,装逼。价值观如此。
当然,也不绝对。至少朱温给昭宗操办后事,很快就释服从吉了。作为回敬,圣人也不会让天后、石鸢、张月仪、朱友贞、朱令雅之辈按规定给他服丧。比如到时候在灵堂上让天后对着朱温牌位趴着,然后揪其发髻、扛其大腿而伐之。
喜欢玩别人老婆,也让此辈在黄泉下看着自己的白月光被人站起来蹬。
啧,你真是越来越变态了。
“隐居。”杜光义两眼空洞,仿佛什么无趣了。
“周游天下,浪迹红尘。”杜晓如出一辙。
“臣不知。”杜黛君肩头微微抖着。
圣人沉吟了一会,道:“俟斩衰完满,大郎二郎随时可以门荫入仕。五妹嫁给我为妃。今后两家一起走。”
收杜黛君,和收崔玉章、崔玄素同理。杜氏是杜氏,京兆杜氏作为汉魏以来的关中望族很庞大。太尉这一支是杜如晦一脉。传到中唐,杜佐生元绛。元绛生审权、蔚。到杜审权这,就又是单独一房。让能,即审权长子。要一起走的,准确说就是杜审权一家。
崔、裴、杜、韦、赵、郑、李,不知不觉快集齐了,李家的烂裤裆公主们没人要,李家郎却抢手呐。我家三百年天子,哪里不及崔、卢!
“家中与有司安排就是。”杜黛君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多说。
倒不是别的。老父已逝,随着时间流逝,圣人对杜家不可避免的会淡。这么做相当于兜住下限。只是她笼罩在丧父悲痛中,不想讨论别的。圣人倒是够自来熟,一口一个五妹………
“那就这么说好了。”
三年之期一到,就来娶五妹!
出了灵堂。
外间已经在准备午餐,家僮穿梭如流,宾客被引到各处就食休憩,只有一小部分在游荡。看到他,三三两两走到面前示好。一问才知道,全是杜让能幕僚。
“秦韬玉?”圣人看着面前这个面如冠玉、性格外向的美男子,稍有震惊。
“正、正是……”秦韬玉连忙拜礼,心里又是惊疑又是恐惧。
圣人回忆出一幅场景来。
那是十几年前的午夜。这副躯体的原身在啜泣,小小年纪又孤苦无依,身边只有两个动辄叱骂的寺人,正承受着对即将背井离乡的害怕、内竖在侧的畏惧、宗庙隳灭的悲伤。
“殿下!”突然一个年轻人带着几名军兵闯入。
小寿王看着来人,吓得往角落一缩,止不住的哽咽:“秦判官,我不想入蜀。”
秦判官是神策军世家,文武双全,累举不第,因此阿附田令孜。秦韬玉并不废话,一把抓起寿王就往外走,随后将其塞入马车。
行至斜谷,小寿王磨破了脚,走不动了,向秦韬玉要马。秦韬玉找田令孜汇报,田令孜闻言大怒:“此深山,安得马!”说罢,马鞭劈头打下,打得小孩在地上乱爬,满脸血痕,尖锐惨叫告饶。待小孩不要马了,就拿着棍棒督其赶路,走的慢就是一鞭子。
当时秦韬玉一直在身边。到了成都之后,再没见过。
以上就是前身的记忆。
“你如何在幕府?”圣人反复打量着秦韬玉。
秦韬玉心情稍宽,只是苦笑。令孜太蠢,到了蜀中依旧我行我素,搞出了许多人神共愤的事。
比如不让僖宗见外臣,谏官孟昭图上书:“车驾西幸,不告朝廷,遂使宰相以下悉为贼害,独北司平善。今大臣从者,皆冒死崎岖,远奉君上……不召群臣,亦不见宰相………不知圣躬安否!倘群臣无君,罪固当诛。若陛下不恤群臣,于义安在?天下,太宗之天下,非北司之天下。天子,九州之天子,非北司之天子。北司未必尽可信,南司未必尽无用。岂宰相不问,群臣皆若路人?!”
田令孜将孟昭图绑上石头,沉杀于码头。
消息传出——“闻者气塞而莫敢言!”
又比如,其兄弟陈敬瑄胡作非为激出民变,部将镇压不利——“多执民送斩,日数十百人。”监斩官和围观者看到是农夫民女,就问什么情况,皆答:“我方治田织布,官军忽入村,抓虏以来,不知何罪。”
但陈敬瑄及其军队——“不问,悉斩之。”
闻者无不怒发冲冠,纷纷造反,为枉死者申冤。
不胜枚举。
内竖就这样一点一点让自己成了众矢之的。田令孜被逐后,内竖、党羽没有一个足够威望的领头羊,彼此不服,整日里互相攻打。秦韬玉也是在这个时候转投的杜让能。
“你倒是机灵。十多年不见,本以为你………也只有太尉那等仁厚之人,你才安全……”
秦韬玉抿了抿嘴:“幸而大圣天人风采,不令臣等流离。”
“太尉容得下你,我就容不下?”他这话里藏着讨好,圣人听得懂:“虽是为太尉效力,变相也为国家付出了很多。些许往事,随风去了。”
这人虽然有些趋利,但良心未泯,可以用。
另外,前世听过他的事迹——诗写得好。
一双十指玉纤纤,不是风流物不拈。鸾镜巧梳匀翠黛,画楼闲望掰珠帘……
“金榜真仙开乐席,银鞍公子醉花尘。”走啊,到至德观嫖女道士。
此时花下逢仙侣。弯弯狂月压秋波,两条黄金吐黄雾……
“若使重生太平日,也应回首哭途穷。”
都没听说过?
那这句你总知道吧!——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听了,很意外,也有些感动:“臣…臣……今后唯圣君马首是瞻。”
“行了,少说屁话。”圣人摸着下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