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9章 赴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249章 赴丧 (第1/3页)

    樊川松柏挺拔,十里桃花。文苑风流,神道争锋,朱紫繁炽,是京师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清爽的雨风冷飕飕吹来。

    雨雾朦胧,依稀可以看到爬满青藤、古意盎然的道观,种满奇花异果的庄园。霭霭雨幕之中,红梁白墙绿顶的建筑群、莲池、竹林、阡陌、楼台、花圃星罗棋布。不时钟声回荡,雁阵惊寒,鼎烟渺渺。

    “停下。”圣人喝止了车马,跳下座驾,白衣白冠。对,奔丧的。

    国朝的君臣关系,很多超脱于制度。

    房玄龄、李靖临终,李世民到家中探望,君臣相对痛哭。魏征病薨,李二率百官到府哭丧。高崇文下葬,宪宗命群臣到现场送行,自己在宫门设奠。

    宣宗悼亡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肃宗病危,无法见人,郭子仪拜表:“臣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肃宗把他叫到卧室话别:“我把一切都交给你。”郭子仪呜咽而去。

    有演戏作态,也有真情。

    李某对老逼登还达不到这种程度。

    前世今生,种种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诸多黑暗冷漠已司空见惯,世人的悲苦已经得不到他的同情和触动。即使淑妃、枢密使、儿女明天突然就全死了,他也不会掉半滴真诚的眼泪。不是不痛苦,而是麻了。

    对于杜让能,李某对他的感激挺深。

    徒步追僖宗,日夜不离左右侍卫,出谋划策。

    闯入彤悦馆确认自己的安全。

    硬刚西门重遂。

    把守延资库,赶走抢劫的神策军。

    把唯一武功好点的小儿子杜绿衣送到身边当中郎将。

    终日眉头紧锁,算着艰难的账单。

    昭宗面前:“臣安敢避事?但恐他日杀臣不足以平七国之患。敢不奉诏,继之以死!”

    城楼上:“臣之谏应,请诛罪人,可以免祸。”

    ……

    作为回报,值得他来极尽哀荣。

    圣人翻上马背。

    风雨在耳边呼啸着退后。

    樊川的撩人景色之间,杜门遥遥在望。

    丧事由京兆尹孙惟晟操办。

    现场早就很多人,大部分是各单位的朝官。

    然后是杜氏宗族。杜弘徽、杜彦林、杜梦符、杜汝砺、杜纶等等。

    再是母族。太尉之母李辰出自陇西李氏,古文运动代表人物李翱之女,也是韩愈的侄女——李翱之妻是韩愈的姐妹。两人铁哥们。

    再是妻族。其妻门第荥阳郑氏。

    再是姨舅外家,各种亲戚。

    门人弟子、下属、朋友、家族世交也纷纷到场。崔、韦、卢、韦、李……许多门户也派了代表。还有关中地区的官员。比如上郡太守卢骈。李辰的墓志铭就是时为盩厔尉的他写的。还有不少禁军将士,庶民,白身。太尉在相期间从内竖手上保过很多人,这些人念着他的恩情,也自发来献花。

    总之,人员杂芜,贵贱不一,一个庞大的圈子。

    这就是师长的影响力。

    晚唐这些宰相,你看着受尽屈辱,好像无路可走,实际只要肯到藩镇,保管个个座上宾。刘崇望之子刘濬父薨后往岭南避难。得知是刘司空的儿子,粤地轰动,南汉建立后,拜为宰相。

    王抟三子倓相闽,孙子王祐仕宋终于太师,重孙王旦仕真宗为三公。崔胤子崔有邻、韦昭度子韦巽仕蜀为九卿。可见一斑。

    “嗒嗒嗒……”大队武士靠近别墅,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圣人白衣白冠,缓缓从模糊雨雾中走出。

    齐国夫人洛符、卫国夫人南宫宠颜走在左右,为他打着伞。纷纷扬扬的毛毛雨下,赵如心、宇文柔、赵若昭、崔玉章、武熊一众人撑着油纸伞跟在背后。

    “人员复杂,恐有刺客,不如让俺带兵先进去搜一搜?”武熊瞟了瞟现场,凑到跟前跃跃欲试道。

    “主持丧事的是京兆府,放心。”圣人推开武熊的脑袋:“说话就说话,贴这么近干什么?你大嘴巴快碰到我耳朵了。”

    武熊一脸黑人问号地收回了脑袋,别过身躯生闷气。

    “陛下!”正在里间忙碌的孙惟晟闻讯率从属来迎。

    “拜见圣人!”在场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立即一起见礼。

    “我来送太尉一程,不叙礼。”圣人按按手。转身举掌示意扈军等着,就朝大门走去,洛符、赵如心、武熊等近臣默默跟上。

    “大圣。”门口,杜光义、李群、杜黛君、杜狐迎于右,语气沙哑,满脸憔悴哀惫。

    “大郎,五妹。”圣人点头致意。

    杜黛君一袭素衣,脸带泪痕,一枝梨花春带雨:“二兄哭昏死了,请恕其不能迎驾。”

    “我了解,五妹。”历史上杜让能被杀后,杜光义终身不仕,抑郁而死。老二杜晓颓废十余年,几至灭性。拍着杜黛君、杜光义肩膀安慰了几句,待兄妹收住哽咽:“五妹,太尉在哪?”

    “哼,哼哼……”身体仍在禁不住啜泣的杜黛君擦了把泪水和鼻涕,摇摇晃晃地将圣人引进了白幡飘动的别墅。

    “……在蓬莱殿后院议论政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魂不守舍的杜黛君哇一下又哭了出来:“最苦是相思,最远是阴阳…………呜………”捶胸顿足,恨不能撕心裂肺。

    温柔大姐姐洛符款款上前,抱住杜黛君轻声安慰。

    圣人则握着杜光义哆嗦的手:“大郎,不可哀毁成疾,杜氏门第还要你兄弟扛着。”

    大约用了一炷香,到了灵堂。

    圣人平静注视着梓棺。

    杜让能中风后居家静养,看起来并无大碍。梦中而卒,这么突然,多半是一口气散了。有些事说起来神神叨叨,但就是长期存在。

    前世社区一个老头,八十多还能骑车散心,某天刚出门,扔了车就往回走,让儿子送他回老宅,情绪激动。一家人为此大吵一架。儿子拗不过,答应马上开车送他回去。结果老头半路就没了,没有任何征兆。

    也好。

    能像自行车老头、杜让能这么痛快的不多,主流还是在病魔的摧残折磨中撒手人寰。比起历史,比起郑畋,杜让能应该是高兴、欣慰、释然、安心而去的。

    他牵肠挂肚的圣唐,转危为安。他心心念念的元和事业,初见曙光。想到努力、忍受的耻辱、遭的罪得到了回报,想到洛阳的南郊大典与诸侯会盟、朱贼被分尸,当能含笑九泉。

    人生当苦无妨,愿望无违即好。

    “泪咽无声,只悔晚归。”

    “凭仗丹青重省识,一片伤心画不成。”

    安息吧。

    一众杜氏子弟听了,再度失声痛哭。

    赵如心、宇文柔、南宫宠颜凝视着圣人的背影、侧脸:还挺真挚朴拙。若大哭大叫,反倒显得虚伪。是的,这种事也讲技巧。从表情、眼神、大动作到语气、措辞内容、下意识的小动作,需根据氛围、对象动态变化。有些皇帝表现出来的感觉就是真情,就能笼络到人心。有些人哪怕哭得昏天黑地,看客只觉得假。

    不知何时,杜黛君已经站在他身后,双手捧着一卷绢书:“父遗表,让臣等转告圣人……”杜黛君强忍住不哭出声来,哽咽着:“怕圣人今后一个人无助,就让这卷书陪在皇帝身边……”

    圣人拿过来在手心摊开。

    谈论的仍是军政。首先肯定了之前的思路,然后就开始发出警告了。问题不在节度使,藩镇,衙兵,而在广大武夫、百姓、风气。风气孽丧,百姓愚昧残暴逐利,脱胎其中的军人普遍好战、喜乱。国家并未随着雍凉的局部平静、洛阳的胜利转入治世。

    今后的重点是镇抚教化百姓、四夷,移风易俗,削弱武德,保证粮食、财政安全,兜住二者红线。在这个基础上,观察局势等机会。以前冒险是不得不冒,不冒就会死。但以后能不冒的险就不冒,无论是政策还是亲征。种种军政不能固步自封、托古言事,以时移世易,人心之变化,灵活施为。

    具体方针没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茫茫中国代有人才,中兴不必委托一撮。慧眼选人正确用人,足以解决十之六七的问题。最后对于目前局面,杜让能详述了几点。

    其一,礼乐。

    用周礼,用公羊传,用郑玄,何休,用开元礼,用殷法……太乱了。纵观宗周以来,礼乐的不稳定,没有比得上国朝的。学说不统一,文化太开放,既阻碍行政效率……反正弊端一大堆。

    其二,税法。

    杜让能说他担任诸道盐铁、转运、租庸、青苗、铸钱、茶酒等使这么多年,最头疼的就是税法畸形,须慢慢加以整顿,减轻农民负担。另外,建议把代德时期的官员税、减料钱、抄商钱之类的捡起来。

    “诏宰相率百官京城士庶出钱以助军。”

    “诏减百官职田三分之一,给军粮。”

    “敕有司定王公士庶每户税钱,分上中下三等。”

    “诸司官员久不请俸,颇闻艰辛。”

    “百僚上表,以军兴急于粮,请纳职田以助费,从之。”

    “诏税百官钱。”

    这就叫官员税、助军税。三公皇族也得交钱,俸禄也可以不发。搞得最凶的时候,世家都有人饿死。

    “太常博士韦都宾、陈京以军费急,请夺富商。大率每商留万贯,余并没收。遂诏京兆尹、长安令、万年令严刑峻法拷饷京畿富商。长安令薛苹乘车于坊市搜索,人不胜鞭笞,乃至自缢。京师嚣然,如被盗贼。搜括既毕,得八十万。少尹韦禛又大肆追拷,于是及二百万缗。”

    这个就是抄商钱。

    就是朝廷发起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抢劫。文官带队,武夫、吏执行。以现代价值观当然不妥。但这会商人只算半个人。任你背景通天,杀了就杀了,抢了也就抢了,没几个人可怜你。

    其三,在治下严格执行户籍制度,限制百姓流动。这个主要是限制群众眼界。唐以后日益酷烈,千禧年那会才瓦解。国朝在募兵制和两税法的作用力下,除了河北,人口流动很活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