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存在而已。但是那个见分跟真理是相应,它是没有能所,没有一个所缘境,没有一个所缘的境界存在,它不变带相分。如果你还有一个所缘的相分,那一定是加行位的菩萨。所以讲不变相故,他去亲缘真如的时候,不会变现一个真如的相状再去攀缘,他不必,他直接契入真如,所以不变相故。这个时候是离二取相,离能取、所取相状,就是那一个明了性存在,他也不执著那个明了性有真实性。

    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但是见道位只是一刹那,下一刹那叫做相见道,这个智慧是从根本所引生的,所以又叫做后得智。后得智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变相观空。这个变相观空是说,这个菩萨他一路走过来,从资粮、加行到通达,跟真如相应以后,他能够从这一念清净的心中流出很多很多的方便,来度化这些还没有悟入真如的众生。我们讲文以载道,文字能够诠释很多的道理。但是一个人跟道相应的时候,也能够开展出很多很多的文字。

    你看禅宗讲话很多很多的方便,有时候“德山棒”、“临济喝”。你去见德山禅师,他什么话不讲,就一棒打过去;那临济宗就是呵斥你;或者是有的禅师,什么祖师西来意?喝茶去,吃饼去。他能够以种种的方便,来引导你这念心跟真如理相应,这个叫做变相观空,他可以从这样的一种色声香味触法境界当中,变现出很多很多的方便,引导你跟真如相应。

    不过当然,我们娑婆世界六根的耳根特别利,所以释迦牟尼佛引导我们主要是用声音,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声音。这十个声音当中声音的高低曲折,我们这一念心跟这十个声音接触的时候,就能够有这个道,有这个道在里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就是十个声音而已,但是它能够表显一个真理。

    其它的国土就不是了,有的国家佛陀都不说法,香积佛国,你去问佛陀什么是如来真实义?给你一碗饭吃,你把这个饭吃完了以后,唉,你了解了。有些是天衣佛国,你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给你一件衣服穿,你穿进去,你色身跟衣服一接触的时候,哦,你明白道理了。这个变相观空,这个时候他可以把他觉悟的这个真如的空理,能够变带各种各样的相状,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这种都是可以见闻觉知的,叫相见道,这叫后得智,这个后得智不是学习而来的,是根本智开展出来的。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

    真见道是见道了圆成实性,跟真理真实相应了;相见道是从真如的理当中,它能够开展出很多很多的方便法门,透过这个方便法门,能够引导一切众生也能够悟入到唯识性。

    颂但说“真见道”者,以“真见道”胜故。

    这个地方但是强调“智都无所得”,主要是在发明根本真见道。因为有真见道就一定有相见道,所以真见道是殊胜,以它做代表。这个是讲到通达位菩萨的情况。从次第来看,这个菩萨在修学,一开始先要从假入空,然后再从空出假的,看这个意思。就是一开始要先得根本智,从根本智当中开展出后得智,是这个意思。

    大家有没有问题,关于这一点?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这个是凡夫的情况。但是一个通达位的圣人他跟真如相应的时候,只有见分,不能有相分。有相分的话就没有跟真如理完全相应,因为我们的相分都是影像相分,所以这个时候是没有相分。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相见道主要是引导众生趋向于空性这一部分,那至于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都还是要学习,这个你都还是要学习的。但是就着你所觉悟的真理这部分,你从山下走过来了,到达山顶了,你可以从山顶当中告诉山下人,往这边走、往那边走都可以,你可以引导他趋向你所觉悟的真理。但是于很多很多的法门,无量无边的三昧,无量无边的陀罗尼,你还是需要亲近十方诸佛,继续地学习,这个所知障部分还需要继续学习。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他这个是这样,我们今天看到花。看到花的时候,我们是变带自己的相状,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业力,今天我福报大一点,我看到的花比较庄严,他福报差,他看到的花就比较差,所以一谈到相分就有差别相。但是你不能够说圣人所见到的真理不一样,你说你这个圣人福报大,你看到的真理比较大,他看到的真理比较小,没有这回事情。所以真理不能够变带相分,因为一旦落入相分,那一定各个不同。各个不同的时候,就不能讲十方的圣人,都安住在同样一个真如的境界,那就是每一个所觉悟的真理就不一样了,所以如果一落入相分就有差别相。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也不一定是有名言,就是有业感的意思,这个相分第一刹就是有业感,业力。而我们这念心跟真如相应的时候是不讨论业力了,那是一个圣境,不是一个凡夫的境界,那是一个圣境,圣境只有一个,无差别的。可能你这个菩萨你是修念佛法门,他是从禅宗悟入的,他是从天台、华严都没关系,但是跟真理相应的时候,那个如的境界一定是一致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真如,他悟到的真如是圆成实性。唯识学是这个意思,就是说真如理本来就存在,一切法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其实每一个法都是这样子。因缘所生,本性空;本性空,你有这样因缘就会出现。但这个道理被我们无始的遍计执给障碍住了,所以我们刚开始是修我空观、法空观,把障碍真如的遍计执给消灭掉,把真如给开展出来,是这个意思,所以见到的是真如。如果见到的是空性,那就是阿罗汉了。唯识菩萨见到的是圆成实性。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其相云何?

    第四个阶位,菩萨安住在这个见道位的时候,他能够“如所见理”。随顺自己所见到的真如理,这个圣人的境界当然不是我们凡夫了,他会继续地往前走,伏断其余的烦恼和所知障。当然这个余障就是俱生的,继续地去息灭俱生的烦恼、所知二障。这个修习位,它的相貌是怎么样?我们看偈颂。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这当中偈颂分成两段,前面两句是赞叹这个智慧的自体,体性;下面是讲到智慧的作用。这个智慧的体性是无所得的,圣人的这一念清净的心当中,他的相貌是无所得,没有一个我和我所。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也是一种出世间的无漏的智慧,是无得、是不思议、是出世间。为了赞叹这个智慧提出了三点:一个无所得,一个不可思议,第三个出世间。

    这样的一个智慧有什么好处呢?“舍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这样的智慧能够断舍两种的粗重,这两种粗重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因为这个种子违背了我们身心轻安的无漏法,叫做粗重。那么他把这两个种子消灭了以后,就能够证得二转依果,就是大涅槃果和大菩提果,这两个果报。

    好,详细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无分别智,离诸戏论,名为无得。”为什么说无所得呢?因为他心中的这些名言的戏论都停下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圣人的这念心,他跟一切顺境逆境接触的时候,心中是没有名言,没有这种虚妄分别,就是如,如的境界,那样就是那样,“离诸戏论,说为无得”。

    “妙用难测,名不思议”。这样的智慧是有很多很多的作用,可以说整个菩萨六波罗蜜的功德,都是依止这个智慧开展出来。这个菩萨可以做很多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别人不能做的,他可以做。他可以做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那样的牺牲,他都能够做出来。为什么呢?就是他有这样的智慧,他有一种无我的智慧。他有无我的智慧,会做出很多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妙用难测,名不可思议。

    “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他能够断除世间有漏的种种的烦恼、业力和苦果,这个出世间,他没有世间的这种三障。

    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性无堪任,违于精细轻安之无漏法,名为“麤重”。令彼永灭,说之为“捨”。

    这一段是说明下面两句,先解释这个粗重,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个种子是一种扰动的,它的体性是无堪能性的。我们内心有烦恼的人不能做出很多的善事,不是我们不想做善,而是这种烦恼的干扰、所知的干扰,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自顾不暇,一天到晚想到就是自己的事情,很难去关怀众生,没办法,没有堪任性。

    违背了精细轻安之无漏法,精细轻安的这种无漏六波罗蜜的功德,都不能开展出来,叫粗重,使令我们这一念心感到很多的负担。有烦恼就象一只牛背负很重的东西,自顾不暇。“令彼永灭,说之为舍”。这种不可思议的出世间的智慧,把烦恼、所知二障给消灭了,叫做舍,这个时候安立做舍,把它给弃舍掉了。

    捨烦恼障,便能证得“大般涅槃”。捨所知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