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面,三,通达位。

    蕅益大师把这个《三十颂》分成了三个部分来说明:第一个部分是唯识相,第二个部分是唯识性,第三个部分讲唯识的行位。这个唯识相和唯识性,是就着唯识的教理来发明诸法的真相。诸法的真实相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唯识相]:第一个部分是唯识相,这个唯识相就是所谓的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性有两个情况:第一个情况,就是凡夫杂染的八识所变现的这些三界六道的苦恼果报,这是杂染的依他起;其次,圣人的清净四智菩提,所成就的种种功德庄严,这是清净的依他起。这两个都叫做唯识相,很多很多的杂染相貌,很多很多的清净相貌,而这些相貌都不离开现前一念心识,叫做唯识,加一个唯识。

    [唯识性]:这些差别的相状,这当中有一个共同的道理。说他为什么会流转生死?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功德庄严?原来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它背后有一个真理。什么真理呢?唯识性,就是圆成实性。这个圆成实性就是所谓的真如,简单说就是它有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这两个道理,也可以说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说诸法的本性是毕竟空,但是它有杂染的因缘,就现出杂染的果报;它有清净的因缘,现出清净的果报。那么这个本性都是毕竟空的。这样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个道理就是唯识性,唯识性是通于杂染法的轨则,也通于清净法的轨则。

    这两个道理,不管是唯识相,不管唯识性都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因为从唯识的角度,我们每一个人生死的根源是由于无明,就是我们没有看到唯识相,也没看到唯识性。我们活在我们自己名言所安立出来的我相、法相当中,所以就一次一次地招感三界的生死;这个生死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自己心中的无明所推动出来的。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要破除遍计执,开展唯识性,然后再开展唯识相。

    依止这样的观念,就开展出整个唯识的修行次第,有五个次第: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使令我们不起增上慢,了解这样的阶位,就是我们如何的开展唯识的性相?这当中有五个阶位。这五个阶位,它的总相都是发明唯识的性相,但是它的别相有浅深的不同。这个是在唯识修行位次的第三个阶位,叫做通达位。我们看内容。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其相云何?

    说有一类的菩萨他已经安住在这个见道位,在见道位当中他是干什么呢?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当然他的次第应该先通达唯识性,然后再通达唯识相。他能够如实通达唯识性相,这个菩萨的内心的状态是怎么情况呢?看偈颂。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我们简单地消文一下。说这个菩萨刚开始应该是在资粮位,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发菩提心,应该是做这种积集资粮、忏悔业障的工作。慢慢慢慢的地再做加行——暖、顶、忍、世第一,那么这个时候应该都是在打坐当中,都是在修止修观当中。在暖、顶、忍、世第一的最后一刹那,他在这个寂静的心中,突然间“若时”,就是在某一个时段里面,“于所缘”,对于他所观察的境界,或者是五蕴,或者十八界,这一切的色法、心法,他在观察这些所缘境的时候,“智都无所得”,这个智是指能观照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我空法空相应的一个无分别智。这个时候,当这样的一种能观察的智慧都无所得,我们解释一下。

    前面的加行位,他在观察色心诸法的时候,必须依止佛陀的名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依止这个名言,建立一个清净的智慧生起来。以这样的名言来破除所取的相貌,刚开始先破所取,你用这样的一种般若波罗蜜的法宝,把对外境的执著都破坏掉了。在这个加行位最后的时候,这个能观的智都还存在,依止名言,“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心中还有这个名言。但是他不断地在继续的修止修观,止观的力量慢慢增长,到最后他回观返照,观察原来我能观察的这一念智慧,也是因缘所生法,它的本性也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

    当他能够体悟到,连能观察的智慧都无所得的时候,“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他的内心跟唯识的实性就完全接触了。他为什么这一念明了的心可以跟真如理接触呢?因为离二取相故。就是刚开始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有两种的障碍:所取相、能取相的执著,有两个遍计执。这两个遍计执的障碍都去掉以后,我们这个明了性就跟真如理完全相应了,安住在唯识的实性,就是圆成实性或者真如。为什么能够安住呢?因为离二取相故,离开了这种能取、所取的遍计执。

    看蕅祖的注解,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段是释名,第二段述义。先看解释名称,什么叫做通达位?

    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

    他这一念心是体会真如,真实的体达契会了真如。“体会真如”这句话是说,前面的加行位对真如的认识,是依止名言安立的,那个真如是名言真如。就是以名字言说所建立的真如,我们这一念心跟名言真如接触,也是好。但是这个时候,这一念心跟真如理是真实相应了,完全相应了,叫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从无始劫来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终于见到真理了,所以叫见道,这个道指的是真理,见到了真理。当然不是眼睛见道,是这一念明了的心识见到了真理。这个是解释菩萨的这个通达的一个意思。看它的内涵,什么叫做通达呢?

    谓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

    说这个菩萨经过一大阿僧祇劫修行,连无分别智的执著都消灭了,都无所得。不取种种的戏论,说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是善、这个是恶,这种不管是能分别的、所分别的这些种种的差别相貌,这些戏论,完全都停下来。“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这个时候安住在圆成实性了。

    安住在圆成实性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是能证的真实智慧跟所证的真理是平等平等,“如如理生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这个时候是没有能所,平等平等,如如智去照如如理的时候没有能所,“能所双亡,诸相叵得,平等平等”。离开了能取的相和所取的差别的相,都没有了,一切的差别相都停下来,那是一个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的境界。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师。这个禅师他去参访法眼文益禅师,这个禅师就把他修行的境界讲出来了,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就是我经过长时间的修止修观,心中的一个情况是“万里晴空”,心中这个虚空里面的乌云都消失掉了。“一轮明月”,观察的智慧现前,昼夜六时现前。“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这个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请老人家帮我印证一下,以心印心。法眼禅师说:“犹是阶下汉。”你还是一个凡位的境界,阶下汉。这个禅师是有惭愧心的,马上跪下来说,“请师接上阶。”请上师接引我更进一步,“请师接上阶。”。法眼禅师说:“月落后再来相见。”

    这解释一下,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个是很难得的境界,你那个能观的智慧,经过长时间的栽培,那个势力就非常强大,所有乌云都被你消灭了,太阳出现了,但是你那个能所的境界是存在的。所以你要更进一步,就是月落后再来相见;“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等到你能观察的智慧那种执著都消灭了,这个时候再跟真理相见好了。禅中讲话相见不是说我跟你相见,说你要跟真理相见,月落后再来相见,月亮下来了,才能够相见;你那个智慧都还执著还在,不能相见,那个是加行位的境界,还在对治的过程。

    所以说“月落后再来相见”,也就是这句话,“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这个时候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都不可得,安住在一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真如理当中,是这个意思。这当中的差别,前面是讲它的内涵,这个见道位有两个差别,有真见道、相见道,我们看。

    然“真见道”,是根本智,亲证真如,不变相故,名为“挟带”。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这个通达位,第一刹那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叫做真见道,下一个刹那叫相见道。我们看,这个真见道是属于根本智。根本智是亲证真如,不变相故,名为挟带。什么叫不变相故呢?我解释一下。在《成唯识论》是说,我们凡夫这个心识,凡夫的第六意识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有四分: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有能缘、所缘。但是这个通达位的圣人,他跟真如理相应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因为如果说他的见分跟真如接触,他又变带自己的相分,那就不是亲证真如了,那一定是带名言了,这句话懂吗?

    就是通达位那一刹,那个见分跟真如的理性接触的时候,他不变现相分,没有相分,就是那一个明了的见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