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不见不明,见之可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不见不明,见之可破 (第2/3页)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当晚便召朱瀚入宫。

    “你教得好。”朱元璋抚须微笑,“那位太子妃,有你当年你嫂子的风骨。”

    朱瀚不言,只低头一笑。

    朱元璋忽道:“这件事朕本也有所察,只是想看看太子如何应对。他没慌,是好事。但你——”他顿了顿,“怕早知道是朱棣之计吧?”

    朱瀚拱手:“臣弟不敢断言。”

    “哼。”朱元璋冷笑,“朱棣急了,才出这种下三滥的法子。但他忘了,宫里终究是太子的地盘。他若敢越雷池一步,朕定不容他。”

    朱瀚低声道:“陛下,此事应当止于此。若继续追查,只怕牵扯更多。”

    朱元璋斜睨他一眼:“你总替太子打圆场。”

    “不是替太子,是护东宫。”朱瀚平静道,“若非东宫稳,大明根基将乱。我等皆为皇兄江山立命,不可因一时情绪动摇社稷之骨。”

    朱元璋听罢,久久不语。

    良久,他缓缓点头:“好。那便如你所言,朕不再追查此事。”

    “但从今以后——你要帮太子更紧些。”他目光灼灼,“他若真能得你七分心力,朕也能放心了。”

    朱瀚垂首:“臣弟谨遵圣命。”

    春寒料峭,京中乍暖还寒,御花园中桃李尚未吐蕊,枝头却已挂着细碎的露珠,像是某种无声的暗示——一场静默的交锋,已悄然拉开帷幕。

    朱棣立于书房窗前,手中卷着一幅残破的古画,目光幽冷。

    房中香炉燃着川木沉香,烟雾缭绕,他的声音却如冰般冷透。

    “父皇未动声色,太子妃也毫发未损。”

    他低声道,“这一局,又是皇叔先我一步。”

    韩昭站在一旁,面色阴郁:“王爷,这段时间太子一举一动皆在外人眼中耀眼非常,如今朝中不少年轻臣子都倾心于东宫。”

    “他们倾心的不是太子,是他背后的王爷。”朱棣目光冷厉,“若非朱瀚……他朱标岂有今日?”

    “那王爷何不直面动手?”韩昭忽而低声问道,“反正如今众臣都在观望,若能一举斩断朱瀚羽翼,何愁东宫不乱?”

    朱棣冷笑:“你以为我没想过?可惜父皇尚在,若我稍有差池,必引火烧身。”

    “那我们……”

    “从他左右人下手。”朱棣转身,指尖缓缓点在案上一枚棋子上,“吴琼。他是太子东宫谋主,若能挑拨他与朱瀚之间的信任,再借机让太子对皇叔起疑……这盘棋,才有转圜。”

    韩昭眼中一亮:“此人性子傲,最忌被人轻看。”

    “不错。”朱棣收起那幅画卷,冷声道:“你去安排,将我们此前安插在礼部的那份抄录交给吴琼,只需让他心头生疑便够。”

    “属下明白。”

    此时的东宫,朱标正与吴琼于内阁静议春祭礼序之事。

    顾清萍已遣人准备香火仪式,但几位重臣提出今年应让太子亲自主持,以昭示亲民之德。

    “这事你怎么看?”朱标望向吴琼。

    吴琼摇头:“殿下初历政务,若贸然主持祭典,恐失礼节不周,反为人所诟。臣以为,应由殿下派遣王爷辅行。”

    朱标却沉吟片刻,未立刻点头:“近来朝中有言,称我事事倚仗皇叔。若再如此,恐招非议。”

    吴琼皱眉:“殿下慎言。王爷辅佐东宫,乃圣上明旨,旁人怎可妄议?此类流言,不足挂齿。”

    朱标低声道:“可若人人皆挂齿,便不是小事了。”

    吴琼脸色微变,欲言又止。这时,一名内侍匆匆入内,呈上一封奏折模样的文书。

    “启禀殿下,礼部左侍郎邓绍所送,言涉春祭旧典,有所补录。”

    朱标展开一看,却见其中竟记载“前祭三典、后引四仪”之例中,曾有“宗亲不应代祀,以防礼乱朝纲”之说,末尾还被人用淡墨批注一句:“王爷代太子祭礼,或有越矩之嫌。”

    朱标脸色一沉,未说话,吴琼却一眼扫到那句批语,神色倏然凝重:“这是何人所批?”

    “邓绍之文,怎会带批?”

    “非礼部之手。”吴琼冷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