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压迫感 (第3/3页)
停。”朱瀚站起身,在屋中缓缓踱步,“如今朝堂暗潮未平,朱棣按兵不动,朱允炆又在背后潜学文义……朱元璋未退,而诸王俱起,我若一松,局势便乱。”
薛妙音走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可你也不是天生铁骨之人。你该有喘息的机会。”
朱瀚沉默许久,忽而道:“若有一日,真要我退下,你可愿随我隐去?”
“我随你。”薛妙音眼中满是坚定,“不论你身在庙堂,还是山野。”
朱瀚望着她,眼神沉静如夜:“那便记住今日所言。”
次日,朱标按皇叔嘱托,前往国子监观学。
他悄无声息立于门外,看着一群年轻学子在辩策,听他们争论“君子之道”,一时有些出神。
这时,一人从侧门进来,长身玉立,神色冷峻。
正是刘琦。他与朱标对视一眼,点头致意,便径自坐下。
讲坛上老博士尚在引经据典,忽有学生起身反驳,言语犀利,震动一堂。刘琦却皱眉,缓缓起身:“辩,不为胜人,而为求是。你所言,不足以服众。”
“那你如何辩?”对方年轻气盛。
刘琦走上前一步,手指卷上竹简,沉声道:“《春秋》大义,贵在微言,非在声高。”
讲堂顿时寂静。朱标在暗中听得入神,心中微动。
他转头吩咐随从:“日后每旬一次,将国子监学生辩录呈我。”
“是,殿下。”
夜里,朱标回宫,拜入乾清宫。
朱元璋倚案而坐,已换下朝服,披一件素色长袍,整个人却依旧威严不减。
“你今儿去哪了?”
“儿臣去国子监,观诸生辩策。”朱标低头回道。
朱元璋点头,神色中带一丝慰藉:“你倒是比你当年父皇乖顺些。”
朱标心中一凛,知道父皇这是在考他。他不敢懈怠,正色道:“若不识天下学子,怎知士风如何;若不识士风,怎谈守天下?”
朱元璋凝视他许久,缓缓开口:“你皇叔教你许多,是该的。但你要知,他教你十句,你得悟一百。将来他不在朝中,你可没那么多依仗。”
“儿臣明白。”朱标拱手,恭敬一礼。
朱元璋点点头,低声道:“去吧,好好做梦,梦里该有山河。”
六月的京师,气温渐高,紫禁城外的宫墙上挂满了蔷薇,花香扑鼻。
白日的阳光早已撒满大街小巷,夜幕降临时,满城的灯火却因温度升高而变得尤为炽烈。
朱瀚站在王府的书房里,微微皱眉。
他手中翻阅着一份奏折,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未曾察觉的疲惫。
窗外月光如水,照在青石地面上,寂静的夜晚似乎给人一种压迫感。
“皇叔。”一道清晰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打破了夜的宁静。
朱瀚抬头,只见顾清萍走了进来,素衣飘飘,神色如常。她并没有带着太子的威严,反而多了几分温婉。
朱瀚放下奏折,微微一笑:“怎么,太子妃今日有何事来找我?”
顾清萍略微沉默,走到书桌前,轻轻叹了一口气:“你与朱标,真是越来越难看透了。”
朱瀚心中一动,眉梢微挑:“何意?”
顾清萍轻轻坐下,眼中有些许忧虑:“从他登基以来,似乎做了太多的事,逼得自己越来越紧,压力也越来越大。你觉得他有准备好了吗?”
朱瀚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准备好了与否,他都得去承受。天下不是他一个人的,朱标若不知自重,反而会被天下牵着走。你若真担心他,那就给他更多的时间去领悟。”
顾清萍轻轻摇头:“可他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太子,皇叔,难道你看不出来吗?他已经被你和陛下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朱瀚的眼神突然变得深邃,缓缓站起身来,目光望向窗外的月光:“我了解他。也许,他现在还不能完全担得起这个位置,可是他也注定要承受这些。若不是他,一切都只能从头来过。”
顾清萍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道:“那么你,能不能给他更多的空间,让他有机会去展现自己的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