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张献忠埋银藏宝传说的文献摘录 (第3/3页)
山江口埋沉金银
有两种说法:
(一)张献忠有意将金银埋在江口水底
欧阳直《蜀警录•蜀乱》:丙戌(清顺治三年),“献贼令各将士,自杀其新收妇女。如系蜀人,更不许擅留一人。禁人带藏金银,有即赴缴,如隐留分厘金银或金银器物首饰,杀其一家,连坐两邻。于前门外铺簟满地以收之,须臾,钮扣亦尽。金银山积,收齐装以木鞘箱笼,载以数十巨舰。令水军都督押赴彭山之江口沉诸河。”
(二)江口之战,张献忠战败,宝船被焚,船上金银散落江中,积年累月,自然掩埋于层层沙石之中。
江口之战发生在清顺治三年三月。彭遵泗《蜀碧》卷三记载:
“(前明)参将杨展大破贼于江口,焚其舟,贼奔还。献闻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数十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且欲乘势走楚,变姓名作巨商也。展闻,逆于彭山之江口,纵火大战,烧沉其舟。贼奔北,士卒辎重,丧亡几尽;复走还成都。展取所遗金宝以益军储。自是富强甲诸将。而至今居民时于江底获大鞘,其金银镌有各州邑名号。”
《蜀碧》撰于康熙二十四年,距离江口之战才三十九年,作者彭遵泗又是眉州丹棱人,应该是同时代人的实录。
清同治三年刻本《嘉定府志•艺文志•文三》载彭遵泗撰写的《杨展传》对江口之战描写更详细:
“献忠忿展尽取故地,又怒川人之不服己也,大杀成都居民,率众百万,蔽江而下。展起兵逆之,战于彭山。分左右翼冲拒,而别遣小舸载火器以攻贼舟,兵交,风大作,贼舟火,展身先士卒,殪前锋数人,贼“江口沉银”文物之银锭崩反走。江口两岸逼仄,前后数千艘,首尾相衔,骤不能退,风烈火猛,势若燎原。展急登岸促攻,枪铳弩矢,百道俱发,贼舟尽焚,士卒糜烂几尽。所掠金玉宝珠及银鞘数千百,悉沉水底。献从别道逃免,旋奔川北,展追至汉州,封积尸而还。”
清嘉庆十九年刻本《彭山县志》卷一:“双江镇,在县东十里彭亡山下。岷江诸水至此合注,直下嘉、渝,来往商旅泊舟憩息,每日约有数百艘。汉征南将军岑彭击公孙述,营此。宋朱龄石讨谯纵,大战于平模山。明季杨展率兵拒张献忠,焚贼舟数百,珠宝金银悉沉水底,俱在此处。彭邑惟此为水道要区。”
江口之战,张献忠率领军队的人数和装金银的船只数量,各书记载不一致。
清嘉庆五年刻本《眉州属志》称“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蜀碧》称“率兵数十万,装金宝数千艘”,彭遵泗《杨展传》称“率众百万”“前后数千艘”,刘景伯《蜀龟鉴》称“率劲兵十数万,金宝数千艘”,孙錤《蜀破镜》称“率兵三十余万,载金宝千艘”,民国23年铅印本《乐山县志》称“率兵二十余万,装金宝千艘”。
那么,哪一个记载比较可信呢?
据清戴笠、吴乔《流寇长编》卷十七载,大西国大顺元年“伐木造舡数千”。看来,张献忠并不打算在成都久留,时刻准备从水路东下,再度流窜出川。
彭遵泗《蜀碧》卷三称,张献忠“率兵数十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且欲乘势走楚,变姓名作巨商也。”张献忠“变姓名作巨商”的可能性不大,“乘势走楚”来一个战略大转移可能性是存在的。
据《蜀难叙略》记载,张献忠在西充牺牲时,张部“死及降者三十余万”。
据此,江口之战,张献忠率领军队的人数和装金银的船只数量,以《蜀碧》的记载较为可信。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