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张献忠埋银藏宝传说的文献摘录 (第2/3页)
”之“江”,不是锦江,应指新津渡口(俗称“三渡水”)至彭山江口那段岷江主流。“江水浅处多支流”也是新津渡口那段岷江河道的特征。
成都出南门至新津县里程为九十华里,“以千余人运之江干,三月始毕”,应指由旱路车运马驮将金银从成都运到新津渡江岸,然后就埋藏在新津渡江底。
“后续有所得,俱刳木成鞘,运至新津江口,载以千余艘,将为顺流,计至巫峡投之”指的是彭山江口之战前,张献忠水陆进军,其中陆路一支系从成都先陆行至新津渡,再下船顺流向江口进发。
三、张献忠宝船沉没在青神江底
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卷一:“费此度(密),明之遗民,流寓塞外,尝有句云:‘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深为渔洋所赏。有遗像,蒋心余题长古其上,总括生平,可作志传读。
‘上书无益起义兵,壮士自结飞来营。安定关中十万户,贼不敢犯人长生。司命三军费孝子,剪发辞官父归里。携儿避乱陷凹蛮,黄金竟赎全家死。杨展镇蜀真英雄,孝子入幕参元戎。青神江底沉贼镪,谁贼之镪张献忠。得贼资粮即拒贼,雅州屯田孝子力⋯⋯’。”
青神县,现属四川省眉山市管辖。青神江,为岷江流经青神县一段水道的名称,位于彭山县的下游。
“青神江底沉贼镪(江按:镪,钱贯,引申为钱,金银),谁贼之镪张献忠”,是说张献忠的宝船沉没在青神县的江底。
引诗的作者费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和思想家,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人。
他曾受到镇守嘉定的明将杨展任用,亲身经历江口之战。
康熙八年他撰《荒书》说:清顺治三年“正月,献忠尽括四川金银作鞘,注彭山县江。杨展先锋见贼,焚舟,不知为金银也。其后渔人得之,展始取以养兵,故上[川]南为饶。”
此段文字的标点断句,巴蜀版《张献忠剿四川实录》一书收录的《荒书》为:“正月,献忠尽括四川金银作鞘注。彭山县江[畔]杨展先锋见贼焚舟,不知为金银也。其后渔人得之,展始取以养兵,故上南为饶。”
什么叫“鞘注”?为什么要加一个“畔”字?为什么未交战,张献忠便自焚战船?
此段文字意思是:顺治三年(丙戌)正月,张献忠将收刮四川的金银全部做成银鞘,藏于彭山县江底(注者,水注也,灌也,引申义有投入之意)。
(三月)杨展前锋部队同张献忠军接战,用火攻,烧毁了张部的战船,当时江底沉银尚不为人所知。
事后,杨展获悉渔人从江中捞到金银,才开始打捞彭山江中沉银,用以供养军队,故以嘉定(乐山)为中心的上川南顿成富饶之区。
费密诗又说“青神江底沉贼镪”,看来同彭山江口沉银不是一回事,是另外一处藏宝地点。
四、张献忠在峨眉山普贤峰顶埋有金银
王夫之著《永历实录•王祥杨展皮熊列传》引刘尧佐疏言:“张献忠辇金银至峨眉山,瘗之普贤峰顶,宜敕展发窖赍送赴阙,以供国用。”(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二,岳麓书社,1982年,第122—123页)
五、张献忠部将刘文秀透露在川西黎、雅间埋金二十万
戴笠、吴乔《流寇长编》卷二十载,顺治十五年四月,南明永历帝所封蜀王刘文秀在云南病卒,遗表有言:“臣兵二万在黎雅间埋金二十万,臣之将郝承裔知之,请驾幸蜀就十三家之兵,出营陕洛,庶可转败为功!”(下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122页)
六、张献忠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