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6章 开枪!新技术启动! (第2/3页)
的可怕。
正好分布在自己跑道的中间。
九年义务教育过的都知道,身体重心的移动路径越接近直线,能量损耗越少。
短跑也是这样。
尤其是直道百米。
身体重心与能量损耗的运动生物力学强关联。
首先需要明确“身体重心”这一运动生物力学中的核心概念,在运动学中身体重心是指人体各部分质量的合力作用点,它并非一个固定的生理结构,而是随肢体运动不断变化的动态坐标。
比如在跑步过程中,身体重心的移动轨迹直接反映了人体动能的传递效率,其与能量损耗之间存在着严谨的科学关联。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损耗主要源于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当人体重心沿直线移动时,其运动方向与目标方向(即前进方向)完全一致,此时克服空气阻力、地面反作用力水平分力等所消耗的能量仅用于维持前进动能。
而当重心移动轨迹出现偏差时,就会产生垂直方向或侧向的分运动——
垂直方向的上下起伏会导致人体在每次着地时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克服重力做功,如同负重上下小坡,
侧向的左右摇摆则会使前进动能分散,相当于在直线运动中增加了“迂回成本”。
苏神实验室有相对的数据。
当跑步时身体重心垂直振幅每增加1厘米,下肢肌肉在蹬伸阶段需要多输出约3%的能量以抵消重力影响,
而侧向偏移每增加1厘米,步频效率会降低约2%,因为部分肌肉力量会被用于纠正重心偏移。
对于百米跑而言,全程约45-50步的步频意味着,即使微小的重心偏差,经过多步累积后也会造成巨大的能量损耗。
这就是“身体重心移动路径越接近直线,能量损耗越少”的底层逻辑——直线运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能量的定向输出,减少了分力造成的“无效消耗”。
那怎么减少这个问题?
就是苏神正在做的。
尤其是,他可以超级反应的决赛。
短跑项目的特殊性对重心直线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中长跑不同,百米跑属于极限强度运动,运动员在全程都处于无氧代谢状态,肌肉供能系统的效率极限决定了“每一分能量都必须用在刀刃上”。
优秀百米运动员在加速阶段的能量利用率比普通运动员高15%-20%,其中重心轨迹的直线性贡献占比超过30%。
这意味着,在起跑这一加速阶段的关键期,重心控制的精细化程度直接决定了运动员能否快速达到理想速度。
冬训后。
苏神在起跑阶段对身体重心的控制,堪称“毫米级”精度的技术典范。
就像这一场。
他在起跑时通过曲臂姿势将重心高度稳定控制在58-62厘米,较之前曲臂起跑降低约5厘米。
同时,重心前移轨迹的直线偏差仅为2.3厘米,远低于普通运动员5-8厘米的平均水平。
这两组数据背后,蕴含着对起跑技术的深刻重构。
是的,他优化了自己的曲臂起跑。
每个人到了最后,技术原理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生理情况进行调整。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用流水线的作业方式深搬硬套,达到精英乃知识更高。
毕竟技术原理再好,也是需要你来把它驱使出来。
发挥率的问题需要靠你本体来完成。
尤其是运动员。
那你怎么把同样一个技术原理在你身上发挥得更好?
精英运动员都要考虑这个问题。
苏神当然也不例外。
苏神的曲臂姿势打破了直臂传统认知,通过手臂的适度弯曲实现了重心高度的战略性降低。
但这还不够。
重心高度降低的竞技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较低的重心能使蹬地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占比提高。
根据力的分解原理,当腿部肌肉发力产生蹬地反作用力时,其方向与地面的夹角越小,水平向前的分力越大,垂直向上的分力越小。
苏神这次的重心高度,使得蹬地角度,腿部与地面的夹角比曾经的曲臂姿势小约3-5度。
这意味着每一次蹬伸都能多获得约1%的水平推进力。
看起来不多,但是只要能够发挥任何一点优势,都是不能放过。
再说到了他这个水准不可能再像之前一样,突然猛增一大截。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精雕细琢。
才是正确做法。
第二就是从运动稳定性角度看。
较低的重心如同“不倒翁”原理,能减少身体在加速过程中的晃动。
短跑起跑时,运动员从静止状态突然爆发,身体各环节的惯性力容易引发重心波动。
重心高度每降低1厘米,起跑阶段的重心垂直振幅可减少0.3厘米。
这直接降低了因上下起伏造成的能量损耗。
苏神的曲臂姿势并非简单的手臂弯曲,而是通过肩部内收、肘部角度控制在90-100度等细节,在降低重心的同时保持了手臂支撑的弹性——
既避免了直臂的刚性过强导致的力量传导卡顿,又防止了过度弯曲造成的支撑不稳。
这是他的优化之一。
而他做出这个优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一点……
重心高度降低的竞技价值。
做好了前置方面。
就可以着手进入关键点。
也就是。
重心前移轨迹直线性的技术实现。
这也是可以解决掉袁郭强担心部分的一个技术。
试想。
袁郭强他们都能看出来的问题。
苏神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
他这么做,自然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