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badaoge.org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第1/3页)
◎天文下
天文之为十二次,所以辨析天体,纪纲辰象,上以考七曜之宿度,下以配万
方之分野,仰观变谪,而验之于郡国也。《传》曰:“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
“姜氏、任氏,实守其地。”及七国交争,善星者有甘德、石申,更配十二分野,
故有周、秦、齐、楚、韩、赵、燕、魏、宋、卫、鲁、郑、吴、越等国。张衡、
蔡邕,又以汉郡配焉。自此因循,但守其旧文,无所变革。且悬象在上,终天不
易,而郡国沿革,名称屡迁,遂令后学难为凭准。贞观中,李淳风撰《法象志》,
始以唐之州县配焉。至开元初,沙门一行又增损其书,更为详密。既事包今古,
与旧有异同,颇裨后学,故录其文著于篇。并配武德以来交蚀浅深及注蚀不亏,
以纪日月之变云尔。
须女、虚、危,玄枵之次。子初起女五度,二千三百七十四分,秒四少。中
虚九度,终危十二度。其分野:自济北郡东逾济水,涉平阴至于山茌,汉太山郡
山茌县,属齐州西南之界。东南及高密,汉高密国,今在密州北界。自此以上,
玄枵之分。东尽东莱之地,汉之东莱郡及胶东国,今为莱州、登州也。又得汉之
北海、千乘、淄川、济南、齐郡,今为淄、青、齐等州,及济州东界。及平原、
渤海,尽九河故道之南,滨于碣石。今为德州、棣州,沧州其北界。自九河故道
之北,属析木分也。
营室、东壁,陬訾之次。亥初起危十三度,二千九百二十六分太。中室十二
度,五百五十分,秒二十一半。终奎一度。其分野:自王屋、太行而东,尽汉河
内之地,今为怀州、洺、卫州之西境。北负漳、邺,东及馆陶、聊城,汉地自黎
阳、内黄及邺、魏、武安,东至馆陶、元城,皆属魏郡;自顿邱、三城、武阳,
东至聊城,皆属东郡。今为相、魏、卫州。东尽汉东郡之地,汉东郡、清河,西
南至白马、濮阳,东至东河、须昌,滨济,至于郓城。今为滑州、濮州、郓州。
其须昌、济东之地,属降娄,非豕韦也。
奎、娄及胃,降娄之次。戌初起奎二度,一千二百一十七分,秒十七少。中
娄一度,一千八百八十三。终胃三度。其分野:南届钜野,东达梁父,以负东海。
又东至于吕梁,乃东南抵淮水,而东尽于徐夷之地。东为降娄之次。得汉东平、
鲁国。汉东平国在任城、平陆,今在兖州。奎为大泽,在陬訾之下流,滨于淮、
泗,东北负山,为娄、胃之墟。盖中国膏腴之地,百谷之所阜也。胃星得马牧之
气,与冀之北土同占。
昴、毕,大梁之次。毕酉初起胃四度,二千五百四十九分,秒八太。中昴六
度,一百七十四分半。终毕九度。其分野:自魏郡浊漳之北,得汉之赵国、广平、
钜鹿、常山,东及清河、信都,北据中山、真定。今为洺、赵、邢、恒、定、冀、
贝、深八州。又分相、魏、博之北界,与瀛州之西,全赵之分。又北尽汉代郡、
雁门、云中、定襄之地,与北方群狄之国,皆大梁分也。
觜觿、参伐,实沈之次也。申初起毕十度,八百四十一分,十五太。中参七
度,一千五百二十六,终井十一度。其分野:得汉河东郡,今为蒲、绛、晋州,
又得泽州及慈州界也。及上党、今为泽、潞、仪、沁也。太原,今为并、汾州。
尽西河之地。今为隰州、石州、岚州,西涉河,得银州以北也。又西河戎狄之国,
皆实沈分也。今河东郡永乐、芮城、河北县及河曲丰、胜、夏州,皆为实沈之次,
东井之分也。参伐为戎索,为武政,故殷河东,尽大夏之墟。上党次居下流,与
赵、魏相接,为觜觿之分。
东井、舆鬼,鹑首之次也。未初起井十二度,二千一百七十二秒,十五太。
中井二十七度,二千八百二十八分,秒一半。终柳六度。其分野:自汉之三辅及
北地、上郡、安定,西自陇坻至河西,西南尽巴、蜀、汉中之地,及西南夷犍为、
越巂、益州郡,极南河之表,东至牜羊柯,皆鹑首分也。鹑首之分,得《禹贡》
雍、梁二州,其郡县易知,故不详载。狼星分野在江、河上源之西,孤矢、犬、
鸡,皆徼外之象。今之西羌、吐蕃、蕃浑,及西南徼外夷,皆狼星之象。
柳、星、张,鹑火之次。午初起柳七度,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
一千一百三。终张十四度。其分野:北自荥泽、荥阳,并京、索,暨山南,得新
郑、密县,至于方阳。方阳之南得汉之颍川郡阳翟、崇高、郏城、襄城,南尽邺
县。今为邓、汝、唐、仙四州界。又汉南阳郡,北自宛、叶,南尽汉东申、随之
地,大抵以淮源桐柏、东阳为限。今之唐州、随州属鹑火,申州属寿星。又自洛
邑负河之南,西及函谷南纪,达武当汉水之阴,尽弘农郡。汉弘农卢氏、陕县,
今为虢、陕二州。上洛、商洛为商州。丹水为均州。宜阳、沔池、新安、陆浑,
今属洛州。古成周、虢、郑、管、郐、东虢、密、滑、焦、唐、申、邓,皆鹑火
分也,及祝融氏之都。新郑为祝融氏之墟,属鹑火。其东鄙则入寿星。旧说皆在
函谷,非也。柳、星、舆鬼之东,又接汉源,故殷商、洛之阳,接南河之上流。
七星上系轩辕,得土行之正位,中岳象也,故为河南之分。张星直河南汉东,与
鹑尾同占。
翼、轸,鹑尾之次。巳初起张十五度,一千七百九十五,秒二十二少。中翼
十二度,二千四百六十一,秒八半。终轸九度。其分野:自房陵、白帝而东,尽
汉之南郡、南郡:巫县,今在夔州。秭归在西,夷陵在峡州。襄、夔、郢、申在
襄、郢界,馀为荆州。江夏,江夏:竟陵今为复州,安、鄂、蕲、沔、黄五州,
皆汉江夏界。东达庐江南郡。汉庐江之寻阳,今在江州,于山河之像,宜属鹑尾
也。滨彭蠡之西,得汉长沙、武陵、桂阳、零陵郡。零陵今为道州、永州。桂阳
今为郴州。大抵自沅、湘上流,西通黔安之左,皆楚之分也。又逾南纪,尽郁林、
合浦之地。郁林县今在贵州。定林县今在廉州。合浦县今为桂州。今自富、昭、
蒙、龚、绣、容、白、罕八州以西,皆属鹑尾之墟也。荆、楚、郧、鄀、罗、
权、巴、夔与南方蛮貊,殷河南之南。其中一星主长沙国,逾岭徼而南,皆瓯东、
青丘之分。今安南诸州,在云汉上源之东,宜属鹑火。
角、亢,寿星之次。辰初起轸十度,八十七,秒十四半。中角八度,七百五
十,秒三十。终氐一度。其分野:自原武、管城,滨河、济之南,东至封邱、陈
留,尽陈、蔡、汝南之地,逾淮源至于弋阳。汉陈留郡,自封邱、陈留已东,皆
入大火之分。汉汝南,今为豫州。西华、南顿、项城县今为陈州。汝阴县今在颍
州。弋阳县在光州。西涉南阳郡,至于桐柏,又东北抵嵩之东阳。汉南阳郡舂陵、
湖阳,蔡阳后分为舂陵郡,后魏以为南荆州,今有旧义阳郡,在申国之东界,今
为申州。按中国地络,在南北河之间,故申、随、光三州,皆属《禹贡》豫州之
分,宜属鹑火、寿星。非南方负海之地。古陈、蔡、随、许,皆属寿星分也。氐
星涉寿星之次,故其分野殷雒邑众山之东,与亳土相接。
氐、房、心,大火之次也。卯初起氐二度,一千四百一十九分,秒五太。中
房二度,二千八百五分,秒一半。终尾六度。其分野:得汉之陈留县,自雍丘、
襄邑、小黄而东,循济阴,界于齐、鲁,右泗水,达于吕梁,乃东南抵淮,西南
接太昊之墟,尽济阴、山阳、楚国、丰、沛之地。济阴郡之定陶、冤句、乘氏,
今在东郡。大抵曹、宋、徐、亳及郓州西界,皆属大火分。自商、亳以负北河,
阳气之所升也,为心分。自丰、沛以负南河,阳气之所布也,为房分。故其下流
皆与尾星同占,西接陈、郑,为氐星之分。
尾、箕,析木之次也。寅初起尾七度,二千七百五十分,秒二十一少。中箕
星五度,三百七十分,秒六十七。终斗八度。其分野:自渤海九河之北,尽河间、
涿郡、广阳国,汉渤海郡浮阳,今为清池县,属沧州。涿郡之饶阳,今属瀛州。
涿县、良乡与广阳国蓟县,今在幽州。及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乐浪、玄
菟,渔阳在幽州。右北平在白狼无终县,隋代为渔阳郡,古孤竹国,后置北平郡,
今为平州。辽东在无虑县,即《周礼》医无闾山。乐浪在朝鲜县,玄菟在高句骊
县,今皆在东夷也。古之北燕、孤竹、无终及东方九夷之国,皆析木之分也,尾
得云汉之末流,北纪之所穷也。箕与南斗相近,故其分野在吴、越之东。
南斗、牵牛,星纪之次也。丑初起斗九度,一千四十二十分,秒二太。中斗
二十四度,一千一百分,秒八半。终女四度。其分野:自庐江、九江,负淮水之
南,尽临淮、广陵,至于东海,庐、寿、和、濠、扬,皆属星纪也。又逾南河,
得汉丹阳、会稽、豫章郡,西滨彭蠡,南涉越州,尽苍梧、南海。又逾岭表,自
韶、广、封、梧、藤、罗、雷州,南及珠崖自北以东为星纪,其西皆属鹑尾之次。
古吴、越及东南百越之国,皆星纪分也。南斗在云汉之下流,当淮、海之间,为
吴分。牵牛去南河浸远,故其分野自豫章东达会稽,南逾岭徼,为越分。岛夷蛮
貊之人,声教之所不洎,皆系于狗国。李淳风刊定《隋志》,郡国颇为详悉,所
注郡邑多依用。其后州县又隶管属不同,但据山河以分耳。
灾异
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四年八月丙戌朔,六年十二月壬寅朔,九年十月丙辰
朔。贞观元年闰三月癸丑朔,九月庚戌朔,二年三月戊申朔,三年八月己巳朔,
四年闰正月丁卯朔,六年正月乙卯朔,九年闰四月丙寅朔,十一年三月丙戌朔,
十二年闰二月庚辰朔,十三年八月辛未朔,十七年六月己卯朔,十八年十月辛丑
朔,二十年闰三月癸巳朔,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高宗显庆五年六月庚午朔。乾
封二年八月己酉朔。总章二年六月戊申朔。咸亨元年六月壬寅朔,二年十一月甲
午朔,三年十一月戊子朔。上元元年三月辛亥朔,二年九月壬寅朔。调露二年四
月乙巳朔,十一月壬寅朔。开耀元年十月丙寅朔。永淳元年四月甲子朔,十一月
庚申朔。则天垂拱二年二月辛未朔,四年六月丁亥朔。天授二年四月壬寅朔。如
意元年四月丙申朔。长寿二年九月丁亥朔,三年九月壬午朔。延载元年九月壬午
朔。证圣元年二月己酉朔。圣历三年五月乙酉朔。久视元年五月己酉朔。长安二
年九月乙丑朔,三年三月壬戌朔,九月庚寅朔。中宗神龙三年六月丁卯朔。景龙
元年十二月乙丑朔。睿宗太极元年二月丁卯朔。玄宗先天元年九月丁卯朔。开元
三年七月庚辰朔,六年五月乙丑朔,九年五月乙巳朔,十二年闰十二月壬辰朔,
十七年十月丙午朔,二十年二月癸酉朔,八月辛未朔,二十一年七月乙丑朔,二
十二年十二月戊子朔,二十三年闰十一月壬午朔,二十六年九月丙申朔,二十八
年三月丁亥朔。天宝元年七月癸卯朔,五载五月壬子朔,十三载六月乙丑朔。
肃宗至德元载十月辛巳朔。上元二年七月癸未朔,蚀既,大星皆见。代宗大
历三年三月乙巳朔,四年正月十五日甲午蚀。十三年甲戌,有司奏合蚀不蚀。十
四年二月丙寅朔。德宗贞元三年八月辛巳朔,日蚀。有司奏,准礼请伐鼓于社,
不许。太常卿董晋谏曰:“伐鼓所以责群阴,助阳德,宜从经义。”竟不报。六
年正月戊戌朔,有司奏合蚀不蚀,百僚称贺。七年六月庚寅朔,有司奏蚀,是夜
阴云不见,百官表贺。八年十一月壬子朔,先是司天监徐承嗣奏:“据历,合蚀
八分,今退蚀三分。准占,君盛明则阴匿而潜退。请书于史。”从之。十年四月
癸卯朔,有司奏太阳合亏,巳正后刻蚀之既,未正后五刻复满。太常奏,准礼上
不视朝。其日阴云不见,百官表贺。十七年五月壬戌蚀。
元和三年七月癸巳蚀。宪宗谓宰臣曰:“昨司天奏太阳亏蚀,皆如其言,何
也?又素服救日,其仪安在?”李吉甫对曰:“日月运行,迟速不齐。日凡周天
三百六十五度有馀,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馀,率二十九日半而与日会。又月
行有南北九道之异,或进或退,若晦朔之交,又南北同道,即日为月之所掩,故
名薄蚀。虽自然常数可以推步,然日为阳精,人君之象,若君行有缓有急,即日
为之迟速。稍逾常度,为月所掩,即阴浸于阳。亦犹人君行或失中,应感所致。
故《礼》云:“男教不修,阳事不得,谪见于天,日为之蚀。’古者日蚀,则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