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一十九章 似曾相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百一十九章 似曾相识 (第2/3页)

北虏,对内可压制西京保守势力,这与第三次东征的最终目的基本一致,可以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利益,但唯独不能让圣主和枢洗刷掉东征失利的耻辱,重建威权,而威权太重要了,关系到执政者的存亡,改革的成败,不可坍塌。

    当然,西京在政治的妥协只是圣主动第三次东征的必备条件之一,其他条件如果不具备,第三次东征还是圣主的一厢情愿,所以对圣主来说,为确保稳妥,裴世矩此趟西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样即便没有第三次东征,土也能依靠与西突厥人的合作赢得逆转当前危局的机会。

    目前第三次东征还处在“设想”阶段,枢大臣们对这一“设想”十分悲观,核心决策层也有较大争议,但圣主对此乐观、积极且态度坚决,卫府持主战立场的统帅们也是“摩拳擦掌”。这导致裴世矩在拟制此次西行策略的时候,很难兼顾到各方立场,无法做到两全其美,其直接后果是让军政两界对此策略做出“误读”,继而蓄意设置障碍,那麻烦了。

    正当裴世矩为西行策略耗费心神,殚精竭虑之刻,内史舍人封德彝的书信送到了裴世矩的案头。

    裴世矩很吃惊,他万万没想到齐王及其支持力量竟然在如此危急时刻“杀进”北疆,导致本来不好的南北局面“横生枝节”,稍有处理不慎,南北关系必然会迅恶化。

    裴世矩对齐王的评价大为改观。齐王这步棋走得好,走得妙,出敌不意攻敌不备,恰好击了圣主和枢的要害,攻圣主和枢之所必救,可谓一击致命。

    裴世矩认同封德彝对“齐王北”和“高阳危机”这两件突大事背后所隐藏的政治博弈的分析和它们将对北疆局势乃至南北关系所产生的难以估量的影响,继而对第三次东征的“不确定性”产生了怀疑。他突然有一种预感,预感第三次东征可能会在短短时间内由圣主的意愿变成枢的最高决策。

    动第三次东征的必备条件,在内是西京要在政治妥协让步,在外则是大漠北虏被有力牵制,无法阻扰和破坏土的第三次东征。而若想牵制北虏,土仅靠与西突厥人联手,在大金山南北两麓夹击东。突厥人显然不够,毕竟寄希望于西突厥人与大漠北虏打得难分难解,把命运交给别人,实在不现实,关键时刻打铁还须自身硬,还要依靠自身力量,只要北疆镇戍力量足够强大,对大漠北虏形成了实质性威胁,必然能够在第三次东征期间有效牵制大漠北虏。

    然而,因为东征的需要,北疆镇戍军及地方壮勇被大量抽调到东征战场,导致北疆镇戍力量急骤下降。如果东征一鼓而下,一战而定,东征战场的北疆镇戍军迅返回长城防线,这是个可以忽略的小问题,但是,连续两年东征都失利了,东征战场的北疆镇戍军不但迟迟不能返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