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第4章 黑市探路,巧遇“山狐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一卷 第4章 黑市探路,巧遇“山狐狸 (第1/3页)

    翌日,天刚蒙蒙亮,霜花结在枯草尖上,脚踩上去咯吱作响。

    李长青跟在支书王有德和赵大山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通往二道白河公社的土路上。

    这条路坑洼不平,冬天被冻得硬邦邦的,路两边是收割后光秃秃的玉米地,更远处,长白山绵延的雪线在晨曦中泛着清冷的光。

    王有德推着那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大国防自行车,车把上挂着的旧挎包里,放着那株用湿润桦树皮和苔藓仔细包裹的百年老参。

    他一边小心地看着路,一边回头对李长青念叨

    “长青啊,等到了公社,见了苏主任,嘴巴紧着点,多看眼色少说话。苏建国那人可精得很,是咱们安图县商业系统有名的铁算盘。”

    “哎,支书,我晓得轻重。”

    李长青点点头,裹紧了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的旧棉袄。

    寒风像小刀子似的往脖子里钻,但他心里却有一股火苗在窜动。

    安图县,二道白河公社,这只是一个起点,他目光扫过这片熟悉的黑土地,远处山脚下稀疏的村落,以及更远方那条蜿蜒的、通往县城的沙石公路轮廓,心里勾画的蓝图远比眼前广阔。

    赵大山依旧沉默,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军棉袄,猎枪斜背在身后,腰间挂着开山刀和烟袋锅,一双穿着乌拉草鞋的大脚踩在冻土上稳稳当当。

    他不时抬眼眺望长白山的山势,这是老跑山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看云识天气,看山辨方向。

    约莫走了一个多小时,前方出现了几排相对齐整的红砖瓦房,屋顶竖着烟囱,冒着袅袅炊烟。

    这就是二道白河公社所在地,比小河村繁华不少。

    供销社门口已经排起了不短的队伍,人们穿着臃肿的棉衣,揣着手跺着脚,呼出的白气连成一片,议论声嗡嗡作响,话题离不开紧俏的布票、糖票,以及今年工分的折算。

    王有德熟门熟路地带着他们绕过正门,来到后院,敲开了供销社主任办公室的门。

    苏建国约莫四十多岁,梳着整齐的分头,穿着藏蓝色的中山装,正端着印有“为人民服务”红字的搪瓷缸子看文件。

    见他们进来,他抬了抬眼皮,语气平淡

    “老王来了?坐。”

    王有德赶紧上前,脸上堆起笑,从挎包里取出那株参,小心翼翼地放在铺着玻璃板的办公桌上

    “苏主任,您给掌掌眼。这是我们村的小伙子李长青,在鹰嘴崖那边碰运气挖着的,瞅着是个老货。”

    苏建国闻言放下缸子,手法老练地解开桦树皮。

    当那株芦碗紧密、须根纤长、形态饱满的老山参完全显露时,他眼神猛地亮了一下,但迅速恢复了平静。

    他拿起桌上的放大镜,仔细审视着芦头的环纹、艼帽的形状、皮色和铁线纹,手指轻轻捻动须根,感受其韧度。

    “嗯……”

    他沉吟片刻,放下放大镜

    “品相确实不错,五品叶,芦头紧凑,纹深色老,须条清晰不断,是有些年头了,算得上特等品。”

    他目光转向李长青,带着一丝审视

    “小伙子,运气不错。鹰嘴崖那地方,可不太平啊。”

    李长青微微躬身,态度不卑不亢

    “苏主任,运气是一方面,主要还是靠大山叔经验老道,领路把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