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五章 北境行!承母志守家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二十五章 北境行!承母志守家国 (第1/3页)

    腊月的京城飘着细碎雪沫,镇国公府门前的青石阶上积了层薄雪,却被车马碾出两道深痕。苏清鸢立在阶前,玄色劲装外罩着银狐毛披风,领口别着枚小巧的暖玉——是昨夜父亲连夜寻出的旧物,说“北境风烈,戴着能暖些”。镇国公握着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腰间的短剑,剑鞘上“守家”二字还泛着新刻的木痕,是他亲自盯着工匠添的。

    “清鸢,你母亲当年总说‘北境是家国的屏障,守好北境就是守好百姓’。”镇国公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眼底藏着不舍却更有期许,“你苏叔父在黑风关守了二十年,性子刚正,若遇难处,尽管找他。还有,路上记得喝姜汤,别学你母亲当年,为了赶粮队硬扛风寒。”

    苏清鸢点头,帮父亲理了理锦袍的褶皱:“父亲放心,女儿会照顾好自己,也会常寄书信回来。您在家也要保重身体,别总为府中琐事操劳。”

    谢砚牵着两匹骏马走过来,马背上驮着轻便行囊与卷成筒的北境地图,行囊边角绣着细小的兰草纹——是晚翠连夜缝的,说“看着眼熟,小姐在北境也能想起家”。他递过缰绳,指尖不经意触到苏清鸢微凉的手,便轻声道:“我们走官道,约莫十日能到黑风关。行囊里备了御寒的姜汤和伤药,路上不用急,若雪大就找驿站歇脚。”

    苏清鸢接过缰绳,翻身上马时,余光瞥见长街上站着不少百姓,手里捧着绣帕、干果,见她看来,纷纷躬身行礼。昨日她去市集采买时,百姓们听说她要去北境,硬是塞了这些东西,说“苏县主替忠烈夫人去守北境,我们也帮不上大忙,这点心意您带着”。她勒住马缰,对众人拱手:“多谢诸位乡亲挂心!清鸢此去北境,定不负所托,守好国门,护好将士!”

    马蹄踏过积雪,发出“咯吱”声响,渐渐远离京城。苏清鸢与谢砚并辔而行,雪沫落在披风上,很快化成细小的水珠。她展开怀中的北境地图,借着天光细看——黑风关位于漠南与大胤的交界处,四周是戈壁与草原,只有一条官道通往关内,地图上用红笔圈出的“青石粮草中转站”,正是当年母亲变卖嫁妆送粮的地方。

    “母亲当年送粮时,恰逢匈奴突袭中转站。”苏清鸢指着地图上的红点,声音轻缓,带着回忆的暖意,“她带着丫鬟躲在粮草垛后,还把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了受伤的士兵。后来苏叔父带兵赶来,见她抱着粮袋不肯撒手,还笑说‘林夫人比我们这些老兵还护粮’。”

    谢砚侧头看她,见她眼底映着雪光,满是认真,便补充道:“苏叔父昨日传信说,中转站的粮草库去年遭了雪灾,屋顶漏了好几处,囤的粮草潮了不少。我们这次去,正好能把粮仓修一修,再添些防潮的木架。另外,北境的士兵冬衣单薄,我已让人在沿途采买了棉花和粗布,到了黑风关就能赶制新冬衣。”

    两人一路晓行夜宿,越往北走,风越烈,雪也下得越大。过了雁门关后,官道两旁再无村落,只有零星的烽燧立在戈壁上,像沉默的守卫。苏清鸢裹紧披风,看着远处烽燧上飘起的平安烟,忽然想起母亲信里写的“烽燧起则家国危,烽燧静则百姓安”,指尖不由得攥紧了缰绳——那封信是母亲临终前写的,字迹虚弱却仍工整,最后一句“清鸢要安好,北境要安好”,她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第十日傍晚,黑风关的轮廓终于刺破暮色,出现在视野里。高大的城墙由青黑色岩石砌成,上面布满了刀剑留下的凹痕,城楼上的士兵穿着厚重甲胄,手持长枪,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目光却依旧锐利地扫视着远方。待苏清鸢与谢砚靠近,城楼上突然传来一声雄浑的喝问:“来者何人?报上名来!”

    谢砚取出腰间的北境王印绶,举在身前,声音穿透寒风:“北境王谢砚,携护国县主苏清鸢前来视察防务,速开城门!”

    城门缓缓打开,沉重的绞盘声在空旷的戈壁上回荡。一队骑兵簇拥着一位身着黑甲的中年将领迎了出来,将领面容刚毅,眉眼间与苏清鸢有几分相似,正是她的叔父苏承——黑风关守将,在北境戍边二十年,战功赫赫。苏承看到苏清鸢,眼中先是惊讶,随即露出欣慰的笑,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清鸢?真的是你!你母亲要是知道你能来北境,定会高兴得睡不着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