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9章 协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9章 协奏 (第2/3页)

!如此一来,便将死板的案例变成了活生生的推演过程!还有吗?”

    宝玉受到鼓励,谈兴更浓,又想起程先生讲过的一些冤假错案,神色变得有些沉重:

    “还有一桩顶要紧的,便是‘防止屈打成招’。程先生言道,多少冤狱,皆源于刑讯逼供。人性脆弱,酷刑之下,何求不得?

    我们在书中,是否也可强调证据链之重要,强调‘无罪推定’之精神?即便人犯招供,也需有旁证、物证相互印证,方可定谳。

    若只凭口供,便是根基不稳之厦,倾覆只在旦夕。”他这番话,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悲悯与理性,让黛玉不禁动容。

    自此,二人便开始了紧密的合作。

    黛玉将潇湘馆的一间静室辟为临时书斋,宝玉几乎日日过来报到。

    一个负责从浩瀚典籍和宝玉提供的杂书中筛选、梳理出核心的察狱原则与历史经验,以其缜密的思维将其归纳、系统化,形成严谨的条文框架;

    另一个则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同理心和日渐成熟的逻辑,负责“活化”这些知识,补充大量生动的推演过程、人性剖析和防错机制。

    常常是黛玉提出一个纲要,宝玉便围绕着这个纲要,讲述一个或多个他构思或引用的案例,细致剖析其中的关键点、易错处和可借鉴的方法。

    黛玉则凝神静听,时而提问,时而辩论,手中的笔却不停,将宝玉那些充满灵光乍现却可能散乱的见解,一一捕捉,锤炼,融入她那日益严谨的体系之中。

    “此处当加入对证人证言的甄别,”黛玉指着刚写就的一段关于“重视人证”的文字道,“并非所有目击者所言皆为实情,或有记忆偏差,或受人胁迫,或怀有私心。”

    宝玉立刻接口:“正是!譬如《棠阴比事》中那桩‘兄弟争产’案,邻人作证见弟深夜入兄宅,看似铁证,实则那邻人早与兄有隙,证词乃诬陷。

    这就需得查证证人与当事双方的关联,观察其作证时的神态语气,甚至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此可称为‘证言可信度评估’。”

    “好!”黛玉颔首,提笔便在一旁添注,“当察证人之品行、与案之利害、证词之细节是否前后一致,并与其他物证、旁证相佐验。”

    紫鹃在一旁伺候茶水,看着这两位主子伏案疾书,或低声讨论,或激烈争辩,眉眼间皆是专注与投入,竟有种难以言喻的和谐。

    她心中暗暗纳罕,二爷与姑娘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亲近,更显默契,那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共鸣与相互激发。

    然而,奇怪的是,这种感觉却又与她素日里理解的那种男女风月之情截然不同。

    他们之间流淌的,更像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激赏与契合,是为了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全情投入的纯粹。

    她看着宝玉因一个精彩推论而神采飞扬,看着黛玉因解决一个难题而展露笑颜,只觉得这画面极美,却生不出半分旖旎的遐想。

    如此日夜相继,不过旬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