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兰台新风 (第2/3页)
出来扛着。”
    王熙凤心中早已有准备,但亲耳听到贾母如此明确地交托,仍是心潮起伏。
    她深吸一口气,敛衽行礼,声音清晰而坚定:
    “孙媳明白。老祖宗信重,孙媳必当竭尽全力,稳住府中局面,绝不敢有负所托。”
    “好。”贾母点头,“即日起,你便带着巧姐儿,搬入荣禧堂西厢房居住、理事。一应家务,仍由你统管,遇有难决之事,可来回我。
    记住,如今你代表的不仅是长房,更是整个荣国府的体面与秩序,行事需得更沉稳、更周全。”
    “孙媳谨记老祖宗教诲。”王熙凤恭顺应下。
    王熙凤迁入荣禧堂西厢房的消息,如同一个明确的信号,在贾府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下人们看得明白,这是老太太在明确支持琏二奶奶,象征着荣国府的管家大权,已彻底、平稳地过渡到了长房孙媳手中。
    尽管贾琏“新丧”,王熙凤一身素服,脂粉不施,但那双丹凤眼中的锐气与决断,却比以往更盛。
    她处理事务依旧雷厉风行,条分缕析,府中上下在她整治下,虽处“丧期”,却秩序井然,无人敢生事端。
    王夫人搬离荣禧堂的那份不甘与落寞,在这铁一般的秩序面前,也显得无声而无力了。
    ……
    就在府内权力悄然交接的同时,贾府家学与女学之内,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实用技能班”正式开课了。
    家学这边,原本只闻琅琅读书声的院落,如今却多了些不一样的气息。
    最大的讲堂被临时划分出几个区域。
    东边,那不善言辞的老工匠,只带来几件简单的杠杆、滑轮模型,以及一些房屋构架的草图。
    他实地演示了如何用最小的力气撬动重物,如何利用滑轮组省力,讲解房屋梁柱结构的力学原理。
    起初学生们还有些懵懂,待看到实际效果,又听工匠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其中关窍,不少人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原来日常生活中竟蕴含着如此学问!
    西边,一位面色黝黑、手掌粗糙的老农钱老汉,则在一块竖起的木板上画着简易的农事节气图,声音洪亮:
    “……这种庄稼,看天吃饭是其一,更要懂地力!啥样的土该上啥样的肥,啥时候该深翻,啥时候该保墒,这里头学问大着哩!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不能丢!”
    教授算学的是一位姓古的先生,原是户部清吏司一位因年老退下来的主事,于钱粮计算上极有经验。
    他讲授的并非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涉及田亩丈量、赋税核算、物料管理等更为复杂的应用算学。
    律法班则依旧由程先生主持,只是内容更偏向实用,以案例为主,剖析《大周律》中与民生、商贸相关的条款。
    女学这边,气氛同样热烈。
    在探春、宝钗的带动下,几乎所有适龄姐妹都报了名。
    医药课上,那位姓安的医官婆婆讲解着常见药材的性状、功效,以及一些妇人、小儿常见病的护理方子。
    迎春坐在角落,听得极其认真,手中的笔不停记录着。
    她素来怯懦,于诗词上也不出众,此刻听着这些实实在在能治病救人的知识,却觉得内心格外安宁踏实。
    她将一个个药方、一味味药材的特性默默记在心里,仿佛在这些字句间,找到了某种属于自己的、安静的力量。
    探春和宝钗则更侧重于算学与账房,她们将管理大观园项目组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去课堂,与先生和姐妹们探讨,学以致用,收获颇丰。
    黛玉虽因编纂《古今应对策》,更侧重于典籍整理,但也偶尔会来听听医药和算学,开阔思路。
    贾政如今卸了官职,一心扑在家学上。
    他每日都会到学里转上一圈,看着这迥异于以往的场景,心中最初的那点别扭渐渐被一种新奇与期待所取代。
    尤其是当他看到孙儿贾兰的表现时。
    贾兰原本在家学中就以勤奋聪慧著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