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寿杨之行 (第3/3页)
,不禁感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啊。”
尽管努力尝试,陈秋铭和黎晓知还是不太能接受“头脑”的特殊风味。小赵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悄悄示意服务员上了第二个招牌——铜火锅。
当冒着热气的铜火锅被端上桌时,陈秋铭眼睛一亮:“这个看起来不错!”
传统的紫铜火锅,中间烟囱里炭火正旺,周围汤锅中翻滚着浓郁的骨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式食材:手打肉丸、小酥肉、狮子头、烧肉、炸豆腐、粉条、白菜……层层叠叠,丰富多彩。
“铜火锅也是我们寿杨的特色,”李天帛一边帮大家调配料碗,一边介绍,“尤其是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暖和又热闹。”
这次的食物显然更合口味,四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火锅,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火锅的蒸汽氤氲上升,在窗前结成细小的水珠,窗外是寿杨老街的景象,仿佛一幅活动的风俗画。
吃着聊着,话题自然转到了陈秋铭和李天帛的相识过程。
“说起来,我和天帛的认识还挺有意思的。”陈秋铭给黎晓知夹了一个肉丸,对小赵说,“那时候我在大学创办历史社团,天帛比我小三届,一入学就对这个社团特别感兴趣,主动来找我报名。”
李天帛接话道:“那时候老哥可是学校的风云人物,特立独行,很多人对他又敬又怕。我鼓起好大勇气才去找他呢!”
“结果一聊发现特别投缘,”陈秋铭回忆道,“天帛虽然比我小几岁,但对很多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都有独到的见解。我们先是线上交流,越聊越投机,后来我就把他拉到我和译阳、得民、广达的群里,大家慢慢就都成了好朋友。”
李天帛点头:“是啊,那时候我还在犹豫毕业后去哪里发展。老哥跟我说龙城是个大有可为的地方,最后我就考上了龙城寿杨区的城管,虽然是外郊区,但也是享受到了省城的待遇。”
黎晓知好奇地问:“城管工作辛苦吗?听说很多时候会不被理解。”
小赵接过话头,语气中带着自豪:“天帛可是我们区里有名的‘温情城管’。他管理的商业街,商户们都和他处得跟亲人一样。上次王大爷家的招牌坏了,还是天帛帮忙联系修理的。”
陈秋铭赞赏地拍拍李天帛的肩膀:“我这老弟不一样,他很有温情的,对待小商小贩从来都是耐心引导。我们都是一样的人,都想要为民请命,没有大的能耐,但是有多少能耐就用多少。”
李天帛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哥过奖了。其实我就是觉得,执法不一定非要冷冰冰的。多站在对方角度想想,很多矛盾就能化解了。就像老哥你当老师,不也是讲究‘因材施教’吗?”
话题又转到陈秋铭的教学工作上,他讲了几个班级里的趣事,引得大家笑声不断。黎晓知也逐渐放松下来,分享了她在钢琴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小赵则讲述了寿杨的一些民俗文化和小城故事。
四人边吃边聊,火锅添了两次汤,桌上的菜渐渐见底。窗外,阴云散去,阳光已经完全照亮了老街。
这顿午餐吃了近两个小时,最后在满足和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李天帛坚持要尽地主之谊,陈秋铭也不再推辞。
走出餐馆,阳光暖融融地照在身上,驱散了初冬的寒意。李天帛和小赵又带着他们在老街上走了一段,介绍了一些有特色的老建筑和小店。
分别时,李天帛握着陈秋铭的手说:“老哥,下次带上班里那些孩子一起来寿杨玩玩吧。虽然是小地方,但很有特色,我可以当导游。”
陈秋铭笑着答应:“一定!他们也该多出来走走,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回魏次的路上,黎晓知靠在车窗旁,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轻声说:“今天很开心,谢谢你带我来这里。”
陈秋铭单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握住她的手:“谢什么。看你心情好起来,我就放心了。”
车驶过一片田野,惊起一群麻雀,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远方,在蓝天下划出自由的轨迹。黎晓知忽然说:“秋铭,不管家里怎么反对,我都想和你在一起。”
陈秋铭微微一愣,随即嘴角扬起温柔的弧度:“好,那我们就一起面对。”
车继续前行,载着两人驶向未来的路。或许仍有荆棘,但此刻的阳光足够温暖,给予他们继续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