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象牙塔外的天空 (第3/3页)
素质’,牺牲稳定和秩序,值得吗?我看你就是年轻人,好大喜功,不懂得管理的复杂性和严肃性!”
“管理不是为了扼杀活力!”陈秋铭也毫不退让,据理力争,“正是因为可能有这些问题,才更需要我们老师去积极引导、规范管理,而不是因噎废食,直接取消!我们不能因为怕担责任,就什么都不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两人你来我往,争论愈发激烈。翁斯桐和娄越低着头,不敢插话。温宜则面无表情地坐着,偶尔瞥一眼激辩中的两人,眼神复杂。
江芸安静地听着双方的陈述,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等到争论稍歇,她才缓缓开口:“潘主任的顾虑有其道理,安全与稳定确实是底线。但秋铭老师的观点更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我们不能因为怕出事,就放弃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她停顿了一下,做出了决定:“这样吧,我们不要在这里空对空地争论。既然是关乎所有学生的事情,就让学生们自己来表达意愿。娄越老师,你马上做一个简单的匿名问卷调查二维码,核心问题就是‘是否支持系里创办文体社团、丰富课余生活’。发到各班级群,收集一下同学们的真实想法。我们依据结果再做最终决定。”
潘禹会还想说什么,但江芸摆了摆手,态度坚决。
娄越的效率很高,很快就做好了问卷发了下去。接下来的两天,法律系的学生们都在私下热烈讨论着这个问卷,几乎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投下了赞成票。
结果毫无悬念:超过90%的学生强烈支持创办社团、增加课余文体活动。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民意,潘禹会哑口无言,脸色难看至极。江芸则一锤定音:“结果很清楚。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秋铭老师,既然提议是你提出的,这件事就由你主要负责牵头组建,娄越老师、翁老师协助你。潘主任,也请你在涉及场地、安全等环节把好关,给予必要支持。”
“好的,江主任。”陈秋铭郑重应下。潘禹会从鼻子里哼了一声,算是勉强回应。
散会后,陈秋铭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心情既振奋又感到压力巨大。王春雨刚好从心理中心出来,遇见他,看他神色就知道结果了。
“恭喜啊,陈老师,争取成功了。”
“成功了,但也把潘主任得罪惨了,以后的工作更难开展了。”陈秋铭苦笑着摇摇头,“说实话,我有时候真的不理解,潘主任为什么对搞活动如此排斥甚至恐惧?这明明是对学生有益的事情。”
王春雨和他并肩走着,轻声分析道:“这其实不难理解。潘主任是典型的‘官僚’思维,做事首要原则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社团活动对他个人而言,没有任何显性的好处,反而意味着额外的工作量、经费审批的麻烦、以及难以预料的安全风险和责任。学生发展得好不好,与他何干?他的政绩只在于‘稳定’和‘不出事’。而把学生牢牢按在书本前,用严格的纪律束缚起来,对他来说是最‘安全’、最‘省心’的管理方式。他甚至乐于见到学生被各种形式主义的条条框框折磨得精疲力尽,无暇他顾,这样他才觉得‘好管理’。”
她顿了顿,看向陈秋铭,眼神中带着欣赏和一丝感慨:“而你不一样,我的陈老师。你是真心把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始终尝试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去争取资源,去创造可能。你们的立场和出发点从根本上就是对立的。至于谁对谁错……”王春雨微微一笑,“或许在某些官场逻辑里,潘禹会那样的人更‘成熟’,更‘稳妥’。但在教育这片天地里,毫无疑问,你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真正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人。你是在‘服务’,而他,只是在‘管理’,甚至可以说是‘管控’。”
听了王春雨这番透彻的分析,陈秋铭心中豁然开朗,同时也感到一丝复杂的意味。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他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虽然更艰难,却更贴近教育的本质。
夜幕再次降临,陈秋铭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灯火通明的校园。他想起了南区体育场上那些奔跑跳跃的身影,想起了靳皓、博川张望时眼中的光彩,也想起了谷江河独自坚持的快走背影。
很快,这片校园里,将会出现更多属于法律系学生的欢声笑语和青春色彩。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前方还有无数挑战,但为了象牙塔里那片本该更加广阔的天地,这一切都值得。
他拿起手机,给王春雨发了条消息:【谢谢你的开导。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起努力。】
窗外,晚风拂过树梢,带来远方的喧嚣,也带来了改变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