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秦王出面解危机(二) (第3/3页)
实情,到了大理寺,自然会让你说个明白。”
差役们上前要拿人,萧琰府中的老管家突然挡在身前:“大人是朝廷命官,你们怎能如此无礼!” 周显不耐烦地一脚将老管家踹倒在地,冷声道:“抗命不遵,便是与朝廷作对!”
就在差役的锁链即将触到萧琰衣袖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巷口传来,伴随着清脆的马鞭声,几匹玄色骏马疾驰而至,为首一人身着墨色锦袍,腰束玉带,正是秦王李顿。
“住手!” 李顿翻身下马,玄色披风在空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他目光如刃扫过周显,“周少卿,萧侍郎乃吏部重臣,无凭无据便要锁拿,是谁给你的胆子?”
周显见到李顿,脸色瞬间发白,却仍强撑着说道:“殿下,这是陛下的旨意,臣只是奉命行事。”
“陛下的旨意?” 李顿冷笑一声,上前一步将萧琰护在身后,“我刚从宫中出来,陛下只说让大理寺核查萧侍郎的考核案卷,何时说过要锁拿?你敢伪造旨意,该当何罪?”
周显额头渗出冷汗,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他确实是受柳渊暗中指使,想先将萧琰下狱,再伪造证据坐实罪名,没想到竟会被李顿撞个正着。
李顿转头看向萧琰,见他虽面色沉静,衣袖上却沾了尘土,显然是方才被差役拉扯所致,心中不由生出几分怒意:“萧侍郎,你先回府,此事我来处理。”
萧琰拱手道谢,目光中满是感激:“多谢殿下,只是此事牵扯柳太傅,恐会给殿下惹来麻烦。”
“你放心,” 李顿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坚定,“公道自在人心,即便柳家势大,我也绝不会让忠臣蒙冤。”
待萧琰离开后,李顿脸色一沉,对身后的侍卫吩咐:“将周显拿下,连同他带来的差役一并押入秦王府大牢,待查明真相后再交由陛下处置。”
侍卫们应声上前,周显吓得瘫倒在地,连声求饶,却还是被强行拖走。
当晚,秦王府书房内,烛火摇曳。李顿看着手中的案卷,眉头紧锁。萧琰的考核记录清晰详实,每一份驳回或晋升的理由都附有地方奏报与百姓证词,尤其是驳回柳承业的申请,还附上了苏州堤坝溃决后的灾情图与灾民名册,绝非伪造。可柳渊既然敢出手陷害,必然早有准备,说不定已在宫中散布了对萧琰不利的流言。
“殿下,” 谋士卫峥走进书房,递上一封密信,“这是属下从柳府门客手中截获的,上面写着柳渊明日要在早朝时弹劾萧侍郎,还说已联合了二十余名官员一同上奏。”
李顿接过密信,看完后重重拍在案上:“柳渊为了替孙子出气,竟不惜勾结官员,混淆是非,实在可恶!” 他沉思片刻,对卫峥说:“你即刻派人去苏州,找到去年堤坝溃决时的目击者,再去吴州核查所谓‘行贿商人’的底细,务必在明日早朝前带回证据。”
卫峥领命而去,李顿则继续翻阅案卷,直到天快亮时,才在一份旧案卷中发现了关键线索 —— 柳承业任苏州知府期间,曾挪用治水专款修缮自家府邸,此事有苏州府库的账目为证,只是当时柳渊出面压下了此事,才未被揭发。
次日早朝,大明宫紫宸殿内气氛紧张。柳渊手持奏折,率先出列弹劾:“陛下,吏部侍郎萧琰滥用职权,收受商人贿赂,还在考核中打压我孙柳承业,实乃贪赃枉法之辈,恳请陛下将其革职查办,交由大理寺从严审讯!”
话音刚落,二十余名官员纷纷出列附和,一时间朝堂上满是对萧琰的指责之声。
萧琰站在百官之中,面色平静,待众人说完后,才上前躬身奏道:“陛下,臣冤枉!柳太傅所言皆为不实之词,臣从未收受贿赂,驳回柳承业的申请,只因他治水不力,致百姓受难,有苏州灾情图与灾民名册为证。”
柳渊立刻反驳:“陛下,萧琰这是狡辩!他所谓的灾情图与名册,说不定都是伪造的!”
就在此时,李顿走出列,手持案卷与密信,高声说道:“陛下,柳太傅口口声声说萧侍郎伪造证据,可臣这里有苏州府库的账目,上面清楚记录着柳承业挪用治水专款的数额与去向,还有柳府门客与周显的密信,足以证明柳太傅勾结大理寺官员,陷害萧侍郎!”
说着,李顿将账目与密信呈给圣上。圣上翻看后,脸色愈发阴沉,看向柳渊的目光满是怒意:“柳渊,你可知罪?为了包庇孙子,竟敢勾结官员,陷害忠良,你眼中还有朕,还有朝廷吗?”
柳渊吓得跪倒在地,浑身颤抖:“陛下,臣…… 臣一时糊涂,求陛下饶命!”
“糊涂?” 圣上冷哼一声,“你这是结党营私,祸乱朝政!传朕旨意,柳渊免去太傅之职,贬为庶民;柳承业革去官职,流放岭南;周显伪造旨意,打入天牢,永不释放;其余参与弹劾的官员,各降三级,以示惩戒!”
旨意一下,朝堂上一片寂静。柳渊瘫倒在地,被侍卫拖了出去。
圣上看向萧琰,语气缓和了许多:“萧侍郎,委屈你了。你在吏部任上尽职尽责,朕都看在眼里,以后定要继续秉持公正,勿要因今日之事心生顾虑。”
萧琰躬身谢恩:“臣谢陛下明察,定不负陛下所托。”
退朝后,萧琰与李顿并肩走出大明宫。春日的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而明亮。
“殿下,今日若不是您,臣恐怕已身陷囹圄。” 萧琰由衷地说道。
李顿笑着摇头:“你本就清正廉洁,即便没有我,陛下也终会查明真相。只是柳家势大,日后你在吏部行事,还需多加小心。”
“臣明白,” 萧琰点头,目光坚定,“只要能为朝廷选拔贤才,为百姓谋福祉,即便前路艰险,臣也绝不退缩。”
李顿看着他,眼中满是赞许。他知道,萧琰不仅是个有才华的书生,更是个有担当的忠臣。日后朝堂之上,有这样一位同僚,实乃朝廷之幸,百姓之幸。
两人并肩走在朱雀大街上,细雨早已停了,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花香。远处的钟楼传来悠扬的钟声,回荡在长安的上空,仿佛在诉说着这段忠臣遇良主、危难见真情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