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二章秦王出面解危机(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十二章秦王出面解危机(二) (第2/3页)

开秦王李顿的鼎力相助。若不是李顿不顾自身安危,四处奔走,收集证据,他恐怕早已成为了张大人的刀下亡魂。

    萧琰来到秦王府,向李顿道谢:“殿下,此次若非您出手相助,臣恐怕早已性命难保。您的大恩大德,臣没齿难忘!”

    李顿笑着说道:“萧卿不必客气。你为官清正,心系百姓,本就不该遭受如此冤屈。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而已。如今你被任命为江南巡按御史,正好可以前往苏州,彻查当地的贪腐舞弊之事,还百姓一个公道。你此去江南,任重而道远,一定要多加小心,切勿再遭人陷害。”

    “臣遵旨。” 萧琰躬身说道,“臣此去江南,定当竭尽全力,彻查贪腐,安抚百姓,不辜负陛下和殿下的期望!”

    萧琰带着圣上的旨意和李顿的嘱托,踏上了前往江南的路途。一路上,他看到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心中更加坚定了彻查贪腐、为民除害的决心。

    抵达苏州后,萧琰立刻开始着手调查。他首先传讯了苏州的地方官员,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审讯。起初,这些官员还心存侥幸,拒不认罪,试图蒙混过关。但萧琰早已掌握了他们贪腐舞弊的证据,在确凿的证据面前,这些官员终于低下了头,一一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萧琰根据这些官员的交代,顺藤摸瓜,很快便将苏州一带参与贪腐舞弊的官员一网打尽。他将这些官员的罪行一一记录在案,上报给朝廷,请求圣上依法严惩。同时,他还下令将这些官员贪污的粮税全部追缴回来,发放给受灾的百姓,缓解百姓的生活困境。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一些被查处的官员的亲信和党羽,不甘心失败,暗中勾结当地的恶霸势力,想要伺机报复萧琰,破坏他的调查工作。

    一日深夜,萧琰正在府中批阅公文,突然听到府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他走出书房一看,只见一群手持刀枪棍棒的恶霸,正围攻着府门,想要冲进来。萧琰心中一惊,立刻下令府中的侍卫奋力抵抗。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侍卫们虽然英勇善战,但恶霸人数众多,渐渐陷入了劣势。就在这危急关头,一支精锐的军队突然赶到,迅速击退了恶霸。为首的将领翻身下马,走到萧琰面前,躬身说道:“萧大人,末将奉秦王殿下之命,前来保护大人的安全。”

    萧琰心中一暖,他没想到,李顿竟然如此细心,早已料到他在江南会遇到危险,提前派军队前来保护他。“多谢将军及时赶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萧琰拱手说道。

    “大人不必客气,这是末将的职责所在。” 将领说道,“秦王殿下还吩咐末将,若大人在江南遇到任何困难,可随时调动这支军队,务必保证大人的安全和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有了军队的保护,萧琰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他继续加大调查力度,不仅彻查了苏州的贪腐舞弊之事,还将调查范围扩大到了江南的其他地区。在他的努力下,江南一带的贪腐之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

    萧琰在江南的工作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一致好评。圣上得知后,龙颜大悦,下旨表彰萧琰,并将他晋升为吏部侍郎。

    萧琰接到圣旨后,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日的成就,离不开秦王李顿的支持和帮助。若不是李顿在他危难之际多次出手相助,他恐怕早已淹没在朝堂的暗流之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萧琰回到长安后,第一时间便来到秦王府,向李顿道谢。“殿下,臣能有今日,全靠您的支持和帮助。您的大恩,臣永世不忘!”

    李顿笑着说道:“萧卿,你不必如此客气。你能在江南做出如此卓越的成绩,全靠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我只是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了你一些帮助而已。如今你晋升为吏部侍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吏部掌管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关系到朝廷的兴衰荣辱。你一定要秉持公正,选拔贤能,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

    “臣遵旨。” 萧琰躬身说道,“臣定当不负殿下的期望,为朝廷选拔更多的贤才,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后,萧琰在吏部侍郎的职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选拔官员注重品德和才能,不徇私情,为朝廷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而李顿也始终在朝堂上支持着萧琰,两人相互配合,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也在长安城内广为流传,成为了一段千古佳话。

    暮春时节的长安,细雨如丝,将朱雀大街旁的柳梢染得愈发翠绿。萧琰身着绯色吏部侍郎官服,缓步走出吏部衙门,指尖还残留着卷宗上朱砂的凉意。自调任吏部侍郎已有半年,他始终牢记秦王李顿的嘱托,以 “选贤任能、黜陟公平” 为准则,整顿官员考核制度 —— 废除了世家子弟凭门第免试的旧例,要求所有待任官员必须通过策论与实务考核,哪怕是三公九卿的子弟也不例外。

    这日午后,萧琰正在府中审阅江南道官员的考核案卷,书童突然慌张地闯进来:“大人,不好了!大理寺的人来了,说您…… 说您在考核中收受贿赂,要带您去问话!”

    萧琰手中的朱笔 “啪” 地落在纸上,晕开一团红痕。他起身时衣袖扫过案几,堆叠的案卷散落一地,其中一本封皮上 “苏州知府柳承业” 的名字格外刺眼 —— 三日前,他刚驳回了柳承业的晋升申请,理由是其任内治水不力,导致苏州去年汛期堤坝溃决,百姓流离失所。而柳承业正是当朝太傅柳渊的嫡孙,柳家在朝中根基深厚,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不等萧琰细想,大理寺少卿周显已带着十余名差役走进庭院,冷面说道:“萧侍郎,有人揭发你利用考核之便,收受吴州商人万两白银,还伪造考核结果打压忠良。陛下有旨,命你即刻随我入大理寺接受调查。”

    “周少卿,” 萧琰稳住心神,目光清亮,“我萧琰任职半年,从未收受分文贿赂,考核结果皆有卷宗为证,何来伪造一说?还请容我向陛下奏明实情。”

    “萧侍郎还是先跟我们走一趟吧,” 周显挥手示意差役上前,“至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