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沙场秋点兵 (第2/3页)
重登山训练。士兵们需背负二十公斤装备,在限定时间内爬上驻地附近的山头。
“我国战场多山,赣省丘陵山岗尤其的多,实在是咱们伙食太差,否则,我会让他们背60斤。”他向许三解释,“谁更能爬山,谁就占优势。”
射击训练是张旅长最重视的环节。他摒弃了当时守军普遍采用的“概略射击”法,转而推行精确射击。每个士兵必须记录自己的弹着点,分析偏差原因。
“子弹不是用来吓唬人的,”他手持一支中正式步枪示范,“每发子弹都要有目标。咱们本来补给就跟不上,现在许多部队射击效率低下,一场战斗人均消耗数百发子弹却毙敌不多,这是极大的浪费。”
他拿出了亲自编写的《步枪射击精要》小册子,分发到各班排。里面详细的记录了很多射击技巧,让识字的战士讲解给其他人听。
战术训练中,张旅长特别强调班组协同。他推崇的是德军的“突击群战术”,但加以改良,使之更适合中国士兵。
每个班分成火力组、突击组和支援组,训练时不断磨合,直到士兵们能够凭直觉配合。
这让许三刮目相看,深刻的认识到,旧军队的战术,并不是落后的,而是后面出现了断层,才要重新学习。这时就主观的认为以前都是落后的。
“现代战争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他在战术课上对军官说,“而是精密如钟表般的协作。我军之所以常被日军以少胜多,就是因为缺乏这种协同作战能力。”
工事构筑是另一项重点训练。他要求士兵能在半小时内挖好单人掩体,两小时内完成机枪工事构筑。并亲自示范如何利用地形伪装,如何布置交叉火力点。
关于这些,对于成了兵王的他都是小儿科了。当然,他不会去做任何反驳,一直认真的听着、看着。
很多东西他是走到了前头的,比如单兵伪装,比如山地战。但那是特种作战,和现在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现在学习的重点不是一两个做得好,而是,面对很多做得不好的士兵,如何将优势最大化。
这就是常规军和特战队的区别,一个衡量标准是短板,一个是长处。
“日军火力远胜于我,”他指着沙盘说,“唯有依靠工事减少伤亡,才能以持久战消耗敌人。”
军官训练更加严格。他隔三差五就召集连排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