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孤坟血字洗心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四章:孤坟血字洗心光 (第1/3页)

    一场挟着雷霆与杀伐而来的夏日暴雨,终究在耗尽了最后一丝狂暴之后,不甘地退去。雨后的金陵城,被洗刷得异常干净,琉璃瓦上,秦淮河中,都映着一色铅灰的、令人心悸的天空。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混合了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却无论如何也冲不淡那已然渗入城墙砖缝、渗入人心骨髓的、浓得化不开的血腥味。

    城南,鸡鸣巷,静心斋。

    齐司裳端坐于那张被墨迹染上岁月痕迹的书案之后,一动不动,如同一尊没有生命的石像。他面前,没有笔,没有纸,只有一碗尚在冒着丝丝热气的、浓黑的汤药。药气苦涩,混杂着数种活血化瘀、接续断骨的珍稀药材的味道,在这间清雅的书斋中,显得格格不入。

    内室的床榻上,躺着“智囊”闻人博。

    他已昏睡了整整一日一夜。

    齐司裳用他那至阳至纯的混元真气,为他推宫过血,稳住了几乎要离体而去的魂魄,又以精妙的手法,为他接上了那根被硬生生打断的臂骨。肉体上的伤,在“大明军中第一高手”那神乎其技的手段下,总有愈合的希望。可精神上的创痛,却如同一座崩塌的雪山,将这位昔日里总是智珠在握、从容不迫的青年,彻底掩埋。

    即便是深沉的昏睡,也不能让他得到片刻的安宁。

    他的眉头死死地锁着,眼皮下的眼珠疯狂地转动,干裂的嘴唇不住地翕动,仿佛在与无数看不见的鬼魅搏斗、嘶喊。

    “门主……门主!小心后面!是‘缚龙索’!”

    “火!好大的火……慧娘嫂子!磊儿……快跑啊!!”

    “别……别杀我爹……别杀我爹……”

    断断续續的、飽含着無盡恐惧与悲痛的梦呓,如同一柄柄无形的、淬了剧毒的冰锥,一次又一次,从内室传出,狠狠地,扎在齐司裳的心上。

    齐司裳面无表情。

    他只是静静地坐着,听着。

    那张清俊儒雅的脸上,看不出半分波澜。六年如一日的隐居修心,早已让他学会了如何将所有激烈的情绪,都锁在心底最深处的那座寒潭之下。然而,若有内家高手在此,便能感觉到,他周遭的空气,正以一种极不寻常的频率,微微地、粘稠地扭曲着。他体内那股与天地同息的《混元一炁功》真气 ,此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地、却又被死死压抑着运转。那不是平日里温养身心的涓涓细流,而是即将冲破万丈堤坝的、毁天灭地的洪流!

    他听着闻人博的呓语,在脑海中,将那晚的血战,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拼凑、还原。

    他看到了。

    他看到了韩渊那张挂着猫戏老鼠般微笑的、阴鸷的脸。

    他看到了那个叫凌绝的、不男不女的宦官,那根漆黑如墨的、仿佛来自九幽地狱的毒指。

    他看到了卧虎庄那扇被攻城槌撞得粉碎的、象征着兄弟最后尊严的大门。

    他看到了那场将所有希望都浇灭的箭雨,看到了无数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在惊愕与不甘中倒下。

    他看到了常飞被吊在囚车上,那血肉模糊、不成人形的惨状。

    他看到了……他看到了石惊天的妻子,那个总是温柔地笑着,唤他“齐先生”的、贤淑的女子林慧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脸上绽放出的、无比刚烈决绝的笑容。她抱着他们的儿子,撞向了那冰冷的石狮。

    血,如桃花,在石上,凄然绽放。

    最后,他看到了他的兄弟,那个顶天立地的“撼山神拳”石惊天。他看着他双目尽赤,看着他仰天咆哮,看着他以一种最惨烈、最辉煌的方式,震碎了自己的心脉,选择了站着,死去。

    英雄,末路。

    “砰!”

    一声轻微的、几乎微不可闻的闷响。

    齐司裳身前的梨花木书案,那厚实坚硬的桌面,竟无声无息地,向下凹陷,现出一个清晰的、布满了蛛网裂纹的掌印!

    而他的手,依旧平放在桌面上,甚至没有半分颤抖。

    闻人博的呓语,终于渐渐平息,化为沉重的、带着血沫的喘息。他太累了,身体与精神,都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齐司裳缓缓起身,走到内室,为他盖好被角。他看着闻人博那张因痛苦而扭曲的年轻的脸,心中那片被死死压抑的寒潭,终于有了一丝涟漪。

    “睡吧。”他轻声说道,声音沙哑得,仿佛不是自己的一般,“睡醒了,一切……都会了结的。”

    他走出内室,掩上房门。

    窗外,天光已然大亮。

    他没有再迟疑,走到墙角,拿起了一把靠在那里的、毫不起眼的铁锹,又从门后,寻了一块平日里用来垫桌脚的、厚实的榆木板。

    他推开静心斋的门,走了出去。

    雨后的金陵,街面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被冲刷得发亮,倒映着行人匆匆的、麻木的身影。

    齐司裳走在人群中,依旧是那身洗得发白的青色儒衫 ,依旧是那副从容淡泊、仿佛与世无争的神情。他一手扛着铁锹,一手夹着木板,像一个要去城外修补自家茅屋的、落魄的乡下教书先生。

    只是,他走的方向,是北。

    一路行去,街上巡弋的锦衣卫校尉,比往日多了三倍不止 。他们三五成群,身着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眼神如鹰隼般,警惕地扫过每一个路人的脸。空气中,那股由恐惧和猜忌编织而成的大网,正越收越紧。

    行至一处街口,一队锦衣卫拦住了他的去路。

    为首的,是一个年纪轻轻、脸上却带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倨傲与戾气的小旗官。他上下打量着齐司裳,目光在他肩上的铁锹和木板上停留了片刻,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找茬的冷笑。

    “站住!”他用刀鞘,不轻不重地,点在了齐司裳的胸前,“你这酸儒,扛着这些东西,要去作甚?莫不是要去给城外那些‘撼山门’的叛逆,收尸不成?”

    他身后的几名校尉,顿时发出一阵哄笑。

    齐司裳的脚步,停了下来。他垂着眼帘,看着那根点在自己胸前的、冰冷的刀鞘,没有说话。

    那小旗官见他不答,只当他是被吓破了胆,脸上的神情愈发得意:“怎么?哑巴了?本官问你话呢!再不回答,便将你当做‘蓝党余孽’,抓回诏狱里,尝尝‘弹琵琶’的滋味!”

    齐司裳缓缓地,抬起了头。

    他看着眼前的这张年轻的、扭曲的脸,眼神,平静得如同一口千年不曾有过波澜的古井。

    “官爷,”他开口了,声音平稳,甚至带着一丝读书人特有的温和,“家中有远亲,不幸染了时疫,昨日……去了。在下,是去城外的乱葬岗,为他掘个坑,立块碑,好让他……入土为安。”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他的神情,真挚得,找不出一丝破绽。

    那小旗官被他那双古井无波的眼睛看得心中没来由地一寒,竟下意识地,收回了刀鞘。他哼了一声,为了掩饰方才的失态,故意提高嗓门骂道:“晦气!滚!快滚!别挡着官爷们的道!”

    “是,是。”

    齐司裳微微躬身,侧过身子,让开了道路,而后,继续扛着他的铁锹,夹着他的木板,不紧不慢地,向前走去。

    他走得很稳,每一步的距离,都分毫不差。

    没有人看到,在他转身的那一刹那,在他那低垂的、平静的眼眸深处,一朵冰冷的、妖异的杀意之花,无声地,绽放。

    他记住了这张脸。

    也记住了,这身飞鱼服上,那独特的、代表着北镇抚司第二总旗的云纹刺绣。

    北城门,遥遥在望。

    这里,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却诡异地,没有半分喧哗,只有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都仰着头,看着城楼之上,那根高高挑起的旗杆。

    旗杆上,没有旗。

    只有一颗人头。

    一颗早已被风干了血迹,怒目圆睁,须发戟张的人头。

    石惊天。

    齐司裳在人群的外围,停下了脚步。他不需要走近,那张他熟悉了半生的、豪迈奔放的脸,即便隔着百步之遥,也依旧清晰地,烙印在他的瞳孔之中。

    他看着那张脸上,早已凝固的表情。那不是恐惧,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不肯屈服的、宁折不弯的执拗与骄傲。

    一如当年,他在得月楼上,拍着桌子,对自己怒吼:“我石惊天的字典里,没有‘苟活’二字!”

    齐司裳的心,很静。

    静得,连一丝涟漪都没有。

    所有的悲伤,所有的愤怒,所有的痛苦,都已在那一夜之间,沉淀,凝固,化为了一块比万载玄冰更冷、比九幽金铁更硬的东西,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底。

    风,吹过城楼。

    那颗头颅,在风中,微微地,晃动着。仿佛在对他,做着最后的、无声的告别。

    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多年前,在漠北那片瀚海之上,庆功的篝火燃得正旺,酒意微醺,那个蒲扇般的大手重重地揽着自己的肩膀,用洪钟般的大嗓门,对着漫天星辰,放声大笑:

    “司裳!痛快!你我兄弟联手,这天底下,还有什么人能挡得住我们?!”

    “司裳,咱们不做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从今往后,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谁敢动你一根汗毛,我石惊天,第一个把他砸成肉饼!”

    ……

    往事如刀。

    刀刀,割在心上。

    齐司裳缓缓地,转过身,走进了人群。他没有再回头看一眼。

    有些东西,看一眼,便是一生一世,再也忘不掉了。

    他走到城门下一个负责处理城中“无主尸首”的小吏面前,用他那副落魄书生的模样,递上了一小锭碎银,编造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说辞,领回了那具属于英雄的、残破不全的无头之躯,以及另外两具被草草包裹的、妇人与孩童的尸首。

    那小吏收了银子,办了文书,全程,都未曾抬眼看过他一眼。在这座庞大的、冷酷的帝国都城里,死几个人,就像是秋天落下几片叶子,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

    齐司裳用一辆不知从何处寻来的独轮板车,载着他全部的“家当”,沉默地,走出了金陵城。

    城外,钟山余脉,一处荒无人烟的乱葬岗。

    这里,是孤魂野鬼的归宿,四下里,野草凄凄,怪石嶙峋,偶有几只乌鸦,落在枯死的树杈上,发出令人心烦的、沙哑的叫声。

    齐司裳选了一处背风的、向阳的山坡。

    他放下木板,脱去那身儒衫,只着一件单薄的内衬,挥起了铁锹。

    一锹,一锹,又一锹。

    他挖得很慢,很用力。那坚硬的、混杂着石块的黄土地,在他的铁锹下,被一点点地,顽固地,翻开。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滑落,滴入泥土之中,转瞬不见。

    他像一个最虔诚的信徒,在用一种最古老的、最原始的方式,举行一场告别的仪式。

    他埋葬的,是他的兄弟,是他兄弟的妻儿。

    他埋葬的,也是他自己。

    那个在静心斋里抄了六年《南华真经》的、企图与世无争的“齐先生”。

    那个在捕鱼儿海外,一式“瀚海龙吟”,气吞万里的“大明军中第一高手”。

    那个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退得够远,藏得够深,便能躲开这世间所有风雨的,天真的傻子。

    “惊天,”他喃喃自语,声音被风吹得支离破碎,“你总说我,归隐了几年,胆子越来越小。你错了……不是我胆子小,是我看得太清楚。”

    “我看得清楚,那龙椅之上,坐着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可以与你共患难,却绝不能与你共富贵。他可以容忍一头为他看家护院的猛虎,却绝不能容忍一头,不受他掌控的、能自己开山立柜的,百兽之王。”

    “这天下,是他的棋盘。你我,皆是棋子。棋子,就该有棋子的觉悟。可你……偏偏要做那个,想要跳出棋盘的棋子。所以,你死了。”

    “我……也错了。”

    他的声音里,没有了悲伤,只剩下一种……冰冷的、彻骨的平静。

    “我不该劝你忍。我不该与你论势。我该做的,是拔出我的剑,站在你身前,将所有伸向你的刀,一一斩断。”

    “如今,说什么,都晚了。”

    三座小小的、孤零零的土坟,终于堆起。

    齐司裳将那块榆木板,插在了最中间那座坟前。

    一块无字的墓碑。

    他静静地,在坟前,站了很久,很久。从日上三竿,站到夕阳西斜。

    晚霞,如血。

    将他的身影,和他身后那三座孤坟,都染上了一层凄厉的、悲壮的绛红色。

    他终于动了。

    他缓缓地,抬起右手,握住了腰间。

    那里,系着一柄剑。

    一柄藏于革鞘之中的软剑 。剑鞘朴素,剑柄温润,六年光阴,他日日佩戴,时时擦拭,却从未真正让它,重见天日。

    此剑,名曰「洗心」。

    洗去沙场的血腥,洗去朝堂的浮华,也洗去心中的杀伐之念 。

    何其讽刺。

    他握住剑柄,缓缓地,一寸一寸地,将那薄如蝉翼的剑身,从鞘中,拔出。

    “嗡——”

    一声轻微的、却仿佛能穿透人灵魂的龙吟,在寂静的荒山之上,嗡然响起!

    剑身,在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下,反射出一道清冷如秋水的、令人心悸的寒光。

    六年了。

    这柄「洗心」剑,终于,再次尝到了风的味道。

    主人的心境,已与六年前,截然不同。

    那一日,他拔剑,是为了“藏”。

    今日,他拔剑,是为了——“杀”!

    他左手持剑,右手并指如刀,没有半分犹豫,重重地,在自己左手的掌心,划过!

    “嗤!”

    血,涌了出来。

    滚烫的、鲜红的血。

    他扔掉长剑,任由其插在身前的泥土里,兀自震颤不休。

    他走到那块无字的墓碑前,缓缓地,跪下。

    他伸出那只血流如注的左手,用自己的指,用自己滚烫的、充满了无尽悔恨与滔天杀意的血,在那粗糙的、冰冷的木板上,一笔,一划地,书写起来。

    他写得很慢,很用力。

    仿佛要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灵魂,都灌注于这个字中。

    那是一个字。

    一个狰狞、扭曲,充满了血腥与决绝的——

    渊。

    字成。

    血,亦流尽。

    齐司裳抬起头,望着那块被自己用血染红的墓碑,那双古井无波的眸子里,再无半分儒雅与沉静。

    只剩下,一片无边无际的、比这暮色更深沉、比这孤坟更冰冷的……深渊。

    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大堂,从未有过如此热闹的时候。

    卧虎庄的冲天火光尚未完全熄灭,那三百多颗“撼山门”叛逆的人头,也才刚刚被装车运往北城门,一场庆功的盛宴,便已在韩渊这位新晋功臣的授意下,迫不及待地张罗开来。

    大堂之内,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平日里那股阴森肃杀之气,被暂且驱散,取而代之的,是浓烈的酒气,是烤全羊身上滋滋作响的油脂香,是功臣们粗野的、肆无忌惮的哄堂大笑。他们高举着酒碗,互相吹嘘着自己在昨夜的屠杀中,斩了多少人,立了何等功。那一张张因酒精与兴奋而涨红的脸,在跳动的烛火下,显得格外狰狞。

    这不像是一场庆功宴,更像是一群刚刚饱餐了一顿的野狼,在巢穴中,回味着猎物骨骼碎裂的声音。

    韩渊高坐于主座之上,他换下了一身血污的飞鱼服,穿上了一件绣着四爪坐蟒的华贵常服,面带微笑,频频举杯,应酬着下属们的敬酒。他显得意气风发,那双古井无波的眼睛里,也难得地,带上了一丝真正属于胜利者的志得意满。

    石惊天一死,他在皇帝面前,便立下了不世之功。“武林整编令”的推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