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43章 银根又紧和金银套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43章 银根又紧和金银套利 (第2/3页)

莱市面上的银元也在外流,而且不仅仅是登莱如此,其他港口的银元也有这个趋势。”

    “我就不明白了,朝廷铸了这么多的币,最后都去哪里了?”

    银元外流可是大问题,发行货币不足,是会阻碍经济发展的。

    可大明就是一个白银黑洞,才开海了这么短时间,钱荒问题又来了。

    信用货币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大明宝钞被玩坏了之后,民间短期内是不可能再接受纸钞的,银本位实在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苏泽只能说道:

    “两位将登莱铸币的数据和银元流向资料送来我这里,苏某想想办法吧。”

    葛烨和魏恽连忙说道:

    “多谢苏翰林!”

    ——

    苏泽刚送走两人,太子身边的太监张宏又来到了报馆。

    “太子请我过去?”

    苏泽整理了一下衣冠站起来,他这才想起来这些日子都忙着武监的事情,没有去詹事府给小胖钧上课。

    张宏脸上陪着笑意,在路上的时候张宏说道:

    “苏翰林,是武清伯世子返京了。”

    武清伯世子?不就是太子的舅舅李文全吗?

    苏泽想起来,上个月的时候,他用【飞鸽传书】和澎湖知县王家屏通讯,王家屏说李文全带领澎湖殖拓商团的船队去了倭国堺港。

    看来是从堺港返航了啊。

    苏泽嘴角带着笑意,自从倭国通政署的报告传回京师后,倭国有大量银矿这件事,引起了朝野的议论。

    其实这件事在民间不是什么秘密。

    东南倭乱前,倭国商人就向大明出口了大量的白银,倭国产银这个说法在沿海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但是由于东南抗倭战争的问题,倭国贸易属于敏感话题,没人会拿出来公开讨论。

    而等到开海以后,大明商人也忙着通过贸易赚钱,也没人会再说这个话题。

    黄文彬和朱俊棠的报告,只不过是让大明上层注意到倭国富银这件事。

    这其中最兴奋的就是小胖钧了。

    《奏设倭国通政署刺探疏》是太子的第一份政疏,是太子的第一次政治实践。

    如今倭国通政署带回来这么大一个消息,又加上一本黄文彬分析倭国国民特性的书,带回了大量倭国情报。

    这不都说明了太子有知人之明吗?

    倭国通政署的报告送到内阁后,就连阁臣们也都夸赞太子,隆庆皇帝听了之后十分高兴,又赏赐了詹事府一次。

    武清伯世子李文全赴倭贸易了一圈,肯定带回来了更多的消息,所以太子才着急召见自己。

    苏泽掏出一枚银元,塞进了张宏的手里。

    张宏也很有默契的收下,他现在是东宫的太监,还不是司礼监的大太监。

    大明朝的东宫是历代最没有自主权的东宫,没有独立的金库,完全依附于内帑拨款。

    就和穷翰林一样,张宏也只是未来可期。

    但是身在这个职位上,需要打点的地方又多,苏泽也看出了这位太子身边首席太监的窘迫,经常用购买消息的方式结交他。

    张宏自然也是对苏泽十分的感激,而且苏泽对待太监的态度也相当自然,丝毫看不出歧视的意思,也没有读书人的倨傲。

    到了东宫后,苏泽在明伦堂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武清伯世子李文全。

    和上次相见,李文全整个人晒黑了一圈,但是整体的精气神却比之前更好了。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武清伯李伟也是个抽象的,明明自己外孙就是太子,还抠门的和老农一样。

    李文全能脱离这个爹,闯出一番事业来,状态自然不一样。

    要知道李文全如今可是大明皇商、登莱保险联会的会长,登莱殖拓商团的执行长。

    他在澎湖还拥有大片的甘蔗种植园,旗下产业还有蔗酒厂、白糖工坊,更拥有一支能在亚洲远航的船队。

    论个人财富,他在大明历代外戚中都能排到前列了。

    “苏师傅,您猜舅舅返回京师之前去了哪里?”

    【飞鸽传书】这件道具过于奇幻,苏泽装作猜不中的样子,小胖钧这才笑着说道:

    “原来也有苏师傅不知道的事情!舅舅在返回京师之前,远航去了倭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