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0章 系统发威,水淹皇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240章 系统发威,水淹皇陵 (第1/3页)

    杨思忠看着苏泽的奏疏,不装了是吧?直接上书干涉阁臣了?

    苏泽在奏疏中写道:

    “臣伏思,漕运与河工,实为社稷命脉所系。漕粮输京师以固根本,河道通则万民安枕。”

    “然今漕河诸务,分隶工部都水司、户部漕运司及河道总督,事权散漫,呼应不灵。工部但治黄修防,户部但督催转运,兵部但护漕防变,事各分责而权无总摄。比年河患频仍,漕途屡滞,实因责不专一、临事推诿之弊也。”

    杨思忠看完倒是也赞同苏泽的看法。

    正如苏泽所说的,大明漕河事务分数不同衙门,朝堂和地方之间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

    如果是军国重务,这么划分还情有可原,算是互相制衡。

    但是大明这种漕河管理体系的问题,完全就是因为祖传屎山代码的缘故。

    后来虽然设置漕运总督,驻节在淮安,又给漕运总督加了巡抚的监察权和工部侍郎的职衔,但漕运总督真正能控制的,也就是大运河淮河段。

    漕运还有个总督,河务就更加混乱了。

    每次发生洪灾,最后都是府县互相推诿,朝堂连问责都做不到。

    所以苏泽这份增设内阁大臣,专门负责漕河事务的提议,确实还是挺有道理的。

    “查内阁为机务总汇,当以专责分理重务。臣昧死请于内阁特简总理漕河专务大臣一员,敕赐关防,总揽漕、河全局。凡河道疏浚、堤防修筑、漕粮转运、沿途治安并涉及州县协济之事,悉归统辖。”

    “工部都水司、户部漕运司、漕运总兵官等衙门,皆听其调度节制,以一事权。”

    以上内容,苏泽确实说的没问题,但是后面的奏疏,就是图穷匕见了。

    “该大臣当简拔练达实务、通晓河漕之重臣入阁专任。”

    “此,则河工漕运统摄于中堂,遇险急可专断而行,免部院掣肘;需协济可一令直达,省文移往复。”

    “唯有老成干练之臣,方能此任。”

    理论上的阁臣候选人,就是六部尚书侍郎,九卿衙门的主官。

    那这些人当中,谁是苏泽说的“老成干练之臣”,但是又熟悉“河工事务”的呢?

    那自然就是工部的尚书和侍郎了。

    而唯有工部尚书雷礼,才能担得起这个“老成”的名字。

    再说了,既然是要选派官员入阁处理河工事务,也没有工部侍郎跨过工部尚书入阁的道理。

    苏泽几乎是在奏疏上明着支持雷礼入阁了。

    好家伙,但是这么一想,似乎雷礼也确实有资格。

    雷礼也是老臣,曾经主持过紫禁城的修复工程。

    和今上也是旧识,在先帝朝也没有勾结严嵩父子,气节无亏。

    雷礼作为工部尚书,也没有参与隆庆皇帝继位后的政治漩涡,算是没有政治污点。

    他的资历和功劳都足以入阁。

    雷礼唯一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学历上有欠缺,他不是庶吉士出身。

    不过这在嘉靖朝之后也不再是入阁的硬杠子了,大礼议的时候,嘉靖皇帝为了对抗外廷,就提拔了夏言等一批非庶吉士出身的官员入阁,打破了庶吉士垄断阁臣的旧例。

    第二个问题是雷礼从去年开始就不断上书请辞,他今年也已经六十三岁了。

    不过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大明朝长寿的皇帝没几个,长寿的大臣实在是太多了。

    六十三正是干事的年龄,皇帝如果真要给雷大人加担子,雷礼也只能入阁。

    再仔细想想,雷礼确实也是个很好的人选。

    他和如今内阁四位阁臣的关系都不远不近,正是因为年龄大资历高,所以也没有投入哪个阁老门下。

    工部本来也是小透明部门,也犯不着拉拢逼迫雷礼站队。

    也就是说,雷礼入阁不会打破内阁的政治平衡。

    这么一想,雷礼入阁似乎没有什么阻碍?

    但是杨思忠很快摇头。

    阁臣的任免,还是要看皇帝的心意。

    没办法,名义上,阁臣是帮着皇帝处理政务的辅臣,是皇帝的内廷“私臣”,所以皇帝的信任要比能力更重要。

    很多时候,外朝深孚众望大臣,反而更不能入阁。

    内阁大臣的任免,全看皇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