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再下西洋之议 (第3/3页)
己的顾虑写在票拟意见上,然后将奏疏交给了赵贞吉。
赵贞吉看完了苏泽的奏疏,想到的是军事上的事情。
佛郎机人(葡萄牙)和红夷人(西班牙)舰队进入南洋,南洋到底是个什么局势,大明心中也没有底。
而这些西洋蛮夷的船只坚固,大明在屯门海战中已经见识过了。
大明能在屯门海战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明动用了能在近海作战的火攻船,如果在海上遭遇这些西洋蛮夷的舰队怎么办?
东南倭乱刚刚平息,如果再引发海疆的动乱,这个责任赵贞吉也承担不起。
赵贞吉写下了自己的票拟意见,请求朝廷从长计议,先命令广东福建的海备衙门搜罗南洋的情报,摸清楚西洋蛮夷的实力,再派遣舰队南下。
等三位阁老都票拟了意见后,这份奏疏又送入司礼监。
司礼监三巨头又拿着奏疏来到了皇帝的御书房。
隆庆皇帝听李芳读完了奏疏,也觉得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就效法成祖派遣舰队南下。
但是他又看完了三位阁臣的票拟意见后,又犹豫了起来。
隆庆皇帝也逐渐冷静下来,张居正和赵贞吉的担忧也是对的。
但是看着苏泽的奏疏,皇帝又有些舍不得。
隆庆皇帝又想起了成祖遗诏。
“司礼监怎么看?”
冯保和陈洪都低着头,李芳实在躲不掉,只能说道:
“陛下,兹事体大,还是请九卿共议吧。”
没办法,哪个太监要是怂恿皇帝下南洋,都要打上奸佞的名号,就是李芳也不敢沾这件事,只能将事情踢给外朝。
隆庆皇帝听完也觉得有道理,他说道:
“那就让九卿共议。”
紧接着隆庆皇帝又拿过苏泽的奏疏,仔细看了两遍后,又问道:
“苏泽就上了一封奏疏?”
李芳点头,隆庆皇帝说道:
“这不是苏泽的风格啊。”
“这厮每次上书,都会将事情计算清楚,为何这次上书就只有空发议论,连重下南洋的章程都没有?”
李芳也反应过来,苏泽的奏疏风格鲜明,他不仅仅会提出问题,还会将解决问题的方案罗列其中。
但是这一次苏泽的奏疏却只提了下南洋的时候,具体的事情一概没提。
隆庆皇帝转念一想,对李芳说道:
“苏泽这厮不老实了,还有东西没说。”
是不方便在奏疏中说的?
还是说苏泽这封奏疏,是投石问路试探朝堂风向?
隆庆皇帝及很快反应过来,他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点子,他对着李芳说道:
“让苏泽在九卿面前廷辩!”
这下子让李芳也整不会了,他疑惑的看向隆庆皇帝,这九卿廷辩是什么东西?
“廷辩”古已有之,就是大臣在朝堂上公开辩论。
宋代文臣就经常在皇帝面前请求廷辩,说服皇帝和百官支持他的政见。
大明朝的政务体系逐渐转化为公文体系治国,朝会也逐渐虚无化仪式化,廷辩这种事情一般只会发生在各部衙门中,也就是官员就具体的事务发表意见辩论。
隆庆皇帝理清了思路说道:
“让苏泽在九卿前廷辩,讲述他再下南洋之议,再将廷辩记录下来形成奏议。”
这下子李芳明白了,这是然苏泽在九卿面前讲清楚他“再下南洋”的主张,皇帝在考虑要不要赞同他的奏疏。
——
当苏泽接到皇帝让他在九卿面前廷辩的时候,他惊讶的看向李芳。
他也没想到隆庆皇帝竟然这么有创意,搞出“九卿廷辩”出来。
这一次的上书,苏泽没有用【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拟。
原因也很简单,苏泽这份奏疏就是用来投石问路的。
苏泽准备用这份奏疏将反对意见都引出来,再上一份奏疏一一反驳,然后再提出一个靠谱的计划上书。
这样也能说服一部分大臣支持自己,大大减少威望点的消耗。
可苏泽没想到,隆庆皇帝竟然想出了让自己在九卿面前辩论的方法。
我?苏泽,和九卿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