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给张居正的“礼物” (第3/3页)
杂课。
这本会计录,让大明第一次拥有了一本“总账”,为日后的改革提供了基础。
苏泽要提前推动户部改革,自然要提前弄一本《隆庆会计录》出来。
苏泽已经写过很多奏疏了,起手自然是说明《会计录》的历史意义。
“臣观三代以降,善理财者必先明会计。”
“唐有《元和国计簿》统天下赋入,宋修《会计录》列百司岁计,皆所以察盈虚、审虚实。”
“今我朝承平百六十载,然各省奏销册式各异,钱粮款项混淆,赋税蠲缓无稽,致使奸猾胥吏上下其手,忠良有司莫辨真伪。臣请仿宋制重修会计录,名曰《隆庆会计录》,为社稷理财之基。”
引用前朝旧例之后,苏泽又说明编修会计录的意义。
“统度支以清本源,今十三布政司、九边军镇、内府二十四衙门皆自为奏销,款项名目纷繁。当以解部、留存、蠲免为纲,厘定田赋、盐课、关税、杂项之目,皆有州县细册可溯。”
“立规制以杜奸弊,参照嘉靖三十四年清丈例,统一营造尺、斗斛、秤砣,命各府置铁制标准器于城隍庙前。凡夏税秋粮,必书品种、等则、折色于册,使淋尖踢斛之弊无所遁形。”
“察虚实以固根本,自正德以来,投献田、寄庄田日增,今当令各州县造鱼鳞册时,另列官田、民田、军屯、皇庄四柱。边镇屯田尤需核军卒实耕之数,与空饷虚冒之田分别造册。”
等说完了意义后,苏泽又要大谈修会计录的好处。
“臣闻管子有言: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
“会计录成,则天下钱谷如观掌纹,清丈田亩、改制税法、调控货币诸事,皆有所凭依。”
苏泽写完了奏疏,彷佛用尽了全部的力气。
苏泽都不用想,这份奏疏如果要执行,必然需要海量的威望值。
原因无他,他这份奏疏名义上要编会计录,实际上要做的事情是“度田”。
东汉建立后,建武十五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推行“度田令”,下令各州、郡,清查人们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纪,以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同时便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刘秀以“度田不实”之罪,下令处死、下狱和黜免的郡国守相达数十人。于是“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纷起反抗,度田引发的叛乱,刘秀派兵镇压。
历史上都说度田成功了,但是很多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最终的结果是,度田令名存实亡。
甚至原本西汉执行的很好的“上计”制度,在东汉也没能执行下去。
整个东汉豪族势力膨胀,在这次“度田”失败就埋下了祸根。
光武帝刘秀是开国君主,都无法推动度田令。
以后度田换了好几个名字,东晋和南朝搞过“土断”,唐代的均田制执行到唐高宗时期就是一笔糊涂账了,宋代王安石搞过“方田均税法”,最终都是不了了之。
苏泽要编《隆庆会计录》,实际上就要搞度田,这样的事情当然不是他这个户部员外郎能推动的。
苏泽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历史上《万历会计录》编修的时候,是张居正执掌朝政,用对全体官员的考成法逼着完成的。
苏泽站起身来,这样的大事,自然不能由自己一个小小的户部山东司员外郎担着。
这份“礼物”,是给张居正的。
他喊来山东司主事魏恽问道:
“魏主事,今日张阁老会来节用堂,主持十三司的公议吗?”
魏恽连忙点头。
户部十三司每个月都有一次例会,这是对当月财计的总结会议。
张居正很重视户部的工作,所以每次例会都会到场。
张居正到场,正派户部尚书马森自然就不会来。
但是户部其他要员,比如户部侍郎张守直也都会到场。
苏泽微微点头,将奏疏塞进袖子里。
既然张阁老给自己安排任务,把自己塞进山东司忙了这么久,那自己这个下属给上司找点事情也是理所当然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