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章 夏收之前的麦梢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六十章 夏收之前的麦梢黄 (第3/3页)

要多久。

    就如当初修建咸阳桥,粮食预算都是张苍在安排,现在也是张苍在处置。

    看着田地里长出来的粮食,田安心中就很高兴,开河渠,迁新民,富渭南,垦良田,公子扶苏立下如此大的功劳。

    况且,最让田安觉得高兴的事是这渭南的二十万人心。

    田地里的麦子还未熟,扶苏摘了几粒麦子放入手中仔细看着,“我听说北方的麦种更好。”

    田安道:“北方的麦穗没有关中的这么多。”

    扶苏见到不远处有个老农正在挥着锄头,给田埂放水,上前询问种粮食的事。

    关中不乏老农,在种田的经验上各家都差不多,扶苏询问了良久,这位老农是从楚地来的。

    与这位老农谈完,扶苏走在田埂边,神色时而思量。

    田安道:“公子可有心事?”

    扶苏道:“我在想屠雎打到西南的什么地方了,还有赵佗的兵马是不是顺利到了南方。”

    “常有南方的军报送来,公子尽可放宽心。”

    “我若是让屠雎与赵佗从南方带一些稻种来,合适吗?”

    “当然合适了。”田安低声道:“公子就算是让屠雎抓一群活犀牛来,他也是愿意的。”

    扶苏道:“我写个文书让人送去桂林。”

    言罢,扶苏走入小院内,写了两卷文书,朗声道:“老将军。”

    正在院门睡午觉的辛胜登时坐了身子,像是脑子还未苏醒,身体先起来了,而后他老人家瞪了瞪铜铃大眼,走入院内,行礼道:“公子。”

    扶苏递上一卷书,道:“劳烦老将军找军中的人将这两卷文书,交给远在西南开拓屠雎将军,还有南下的赵佗将军。”

    辛胜接过文书,走到院外打了一声唿哨。

    当即就有士卒骑着快马而来。

    辛胜交代了几句,那人就带着文书策马离开了。

    这个小院不仅砌好了围墙,院内更是种着葱姜蒜。

    本来嘛,田安就不是一个会种花的人,因此他种的都是能吃的东西。

    而且住在黄河边,经常吃河鲜就离不开葱姜蒜。

    见到青臂在院门口左右徘徊,田安便上前询问。

    回到院内,田安又回道:“公子,有人生病了。”

    扶苏搁下手中的笔,又看了看今天依旧热烈的太阳,酷暑依旧没有过去,这些天稍有降温,青臂就着急带着人去干活。

    “一座关城要拔地而起,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三两月能够建设好的,不用这么着急。”

    青臂行礼道:“是臣着急了,是臣没有听从公子嘱咐,私自带着人干活……”

    扶苏道:“一个活人能够给我带来价值很大,一个活着并且能够建设城墙的人,对我来说价值更大,我不想看到有人死在这种事上,也不想看到因一个不起眼的错误,耽误满盘的计划。”

    注意到公子话语中带着的严厉,青臂抬手就要扇自己一巴掌。

    只是手刚抬起来,就要扇在自己的脸上,手腕就被田安拿住了。

    田安道:“公子也不喜,那些不自爱自重的人。”

    青臂放下了自己的手臂,道:“公子,臣知道错了。”

    扶苏已走入工地边,这里用木桩标志着城墙要建设的位置。

    眼前就有三个人躺在地上,好在这些人的神志也还算清醒,看样子是中暑了。

    扶苏让人将他们搬到一处阴凉地,给他们宽衣散热,用凉水浇着他们,但也只是稍稍浇了一些。

    看着公子扶苏给工匠们治疗,青臂的神色越发愧疚。

    田安则站在一旁,一脸的轻松,他觉得这种事难不倒公子。

    见公子扶苏又走了回来,青臂上前问道:“公子,他们……”

    扶苏用河水洗着手道:“没事了,休息一晚会好很多,多休息两天就没事了。”

    到了夜里,青臂发现经过公子治疗的三人都已恢复了不少。

    田安又来看望了,确认人恢复过来了,就离开了。

    田安发现公子扶苏有一个本领,这位公子只要在一个地方停留半年或三五个月,就会在那个地方留下很多很多书。

    现在,潼关的这座小院内就有很多很多书,满满当当的竹简堆满了一面墙,一层层地垒着。

    每一卷书都是公子所写的。

    就像是高泉宫的那些书,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公子所写,公子高多半是看不完,也看不懂的。

    翌日,田安正在收拾着公子所写的书,他叹息一声,低声道:“公子呀,当初就该建一个更大的院子,现在都快装不下这么多书了。”

    门外没有传来公子的回应,公子正在吃着饭食。

    这种抱怨公子多数时候都是不听的,也不会回应的。

    不多时,又传来了脚步声。

    田安回头看去,见到了辛胜来了。

    辛胜来到一堆卷宗前,拿起其中一卷翻看了一眼,就要拿走。

    田安蹙眉道:“你看公子的书学到什么了吗?”

    辛胜抚须道:“只要看了就有所得,足矣。”

    院外,扶苏抬头看着天,关中这几天没有雨水,这是好事,粮食就要丰收了,最好不要有大雨。

    关中南部的粮食熟得比关中北部的粮食更早一些。

    看着粮食临近丰收,这让扶苏的心情很不错,顺便给了青臂解暑的汤药,也没有与他计较。

    渭南快要入秋时若是遇到华西秋雨的阴雨,就容易导致粮食倒伏与病虫害。

    因此赶在入秋前的八月初收割粮食,也不算太晚,也不算太早。

    扶苏又想到了上辈子,前来家乡的支教老师,徐老师。

    那时候自己还在山里笨拙地跟在徐老师身后背书。

    扶苏还记得那时候自己是徐老师班中,最笨的孩子。

    徐老师说他很喜欢关中的一句民谚,这句民谚叫做:麦梢黄,女看娘。

    这句民谚的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会在麦梢黄的时节赶回娘家,回家与爹娘一起收粮食。

    扶苏至今还记得,支教老师的徐老师虽不是关中人,但他很喜欢大西北。

    现在,扶苏坐在小院门前,听着田安数落着只会看书的辛胜,说辛胜一把年纪了,打仗不会打了,尽会看书了。

    扶苏还看着三三两两跑过的孩子们,这些都是潼关的孩子,他们以前害怕这里的甲士,可甲士们来到潼关有大半年了。

    当初即便再生份,现在也认识了,甚至这里的甲士早已认识了,哪个孩子是谁家的,谁家有几个孩子。

    “公子上郡的书信。”

    扶苏拿过甲士递来的书信,打开一节竹筒,拿出一卷竹简。

    信是在上郡修长城的蒙恬送来的,蒙恬说以周青臣为首的齐鲁博士已习惯了长城边的生活,他们甚至愿意让他们的家人也迁去上郡。

    蒙恬是一个办事利落的人,所以他的书信也很简略,只有这么一件事。

    扶苏拿着竹简一手背负,望着咸阳方向又觉得要是在咸阳的齐鲁博士如淳于越等人,要是得知现在的周青臣,他成为了始皇帝修建长城国策的最坚定拥趸者。

    也不知道他会如何感想,想到这方面,扶苏又觉得自己多虑了,以齐鲁博士们之间的联系,说不定淳于越早就知道这件事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