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二章 挖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二章 挖通 (第2/3页)

够给他们的孩子教书,那么叔孙通就一定是个值得他们尊敬的人。

    说实话,在内心里,叔孙通觉得自己在这里过得很好,比在孔家或者是在咸阳更好。

    他在这里活得比任何地方都要好。

    叔孙通用袖子擦了擦眼角,所以当暗渠出了事,他叔孙通甚至都没有多想,就去了咸阳城。

    即便是到了咸阳城,叔孙通也是想着去见公子扶苏,还是去见丞相,他都没有想过离开这里,或者是去见淳于越。

    因为这里的人们挖了河渠,有了河渠的灌溉让他们的生活更好了,让粮食丰收了。

    所以叔孙通愿意维护,从内心里来说叔孙通维护的不是秦廷,而是维护这里的人们,维护他们现在所居住的环境,想让这渠接着挖下去,让他们依旧这样地活着。

    只不过这一次,他留下来,并且保护了这里,从此叔孙通觉得他的命运与这片小天地在一起了。

    他叔孙通做了大半辈子的孔子门生,哪怕是面对同门的倾轧,他从未觉得当初的自己,有现在这般挺直腰背,能够自信自重地活着。

    这种无愧于心的感觉让他叔孙通感觉自己重活了一次。

    保护一方乡民安宁,让他们过得更好,难道这还需要审时度势吗?当挺身而出才是。

    叔孙通觉得自己变了,这种变化应该与这个县独特的治理方式有关,这个县提倡劳动与创造来获得财富。

    “夫子,该讲课了。”

    一个稍大些的男孩快步跑来。

    见状,叔孙通忙擦了擦眼角,不让这个孩子看出异样,就带着他去讲课了。

    临近夜里,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这才回来。

    叔孙通与章邯正在对饮。

    章邯看着这间屋子道:“这里以前是公子的书房。”

    叔孙通抿了一口酒水笑呵呵道:“公子说如有需要老朽可以用这间书房,也能够看这里的书。”

    章邯盘腿而坐,双手放在膝盖上,笑着道:“嗯,公子还说在咸阳城吕不韦的旧宅给你留了一间屋子,你是公子扶苏的宾客,你随时可以回咸阳,且仅此你一人。”

    油灯的火光照在叔孙通有些醉意地脸上,他低声道:“我见过荀子。”

    “荀子?”

    叔孙通抬首道:“那时荀子还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老夫当时已拜了孔子,能够与荀子说上几句,原本老夫是不喜荀子的一些见解的,尤其是荀子主张与孔子正相反。”

    “老夫学了半辈子的孔子,却什么都学不会,唯独公子所言的墨家兼爱,人该先自爱的,先要保护自己,再去爱天下人,荀子没错,兼爱也没错,都没错,是人变了……”

    叔孙通的话语声越来越低,侧靠着一旁的书架,显然是醉倒了。

    章邯扶着他老人家侧躺,而后给他老人家盖上外衣与大氅,让他老人家安然睡去。

    翌日,叔孙通醒来的时候,天已完全亮堂了,看了看书房外的太阳,好在也没到讲课的时辰。

    “夫子,夫子!”

    听到屋外的话语声,这话语声应该是读书的孩子,其中一个是狸奴儿。

    叔孙通起身打开门,见到了三五个孩子,狸奴儿指着河渠方向,又道:“章邯将军说来了不少民夫,让夫子去一趟。”

    酒后刚睡醒有些口干,叔孙通往嘴里灌了两口凉水,这才被孩子们簇拥着来到了河渠边。

    章邯走来道:“张苍让各县又征发了五千民夫,用来挖渠,我们县又分到了一千人。”

    叔孙通啧舌道:“又一千人呀,这粮食实在是……”

    “粮食不用担忧,这些都由朝中出。”

    叔孙通迟疑道:“难怪,昨天张苍来这里时满脸忧色。”

    章邯重重颔首。

    孩子们瞧着一群正在吃着饼的民夫,都是一张张小脸挎着,这又得吃多少粮食呀……

    这些孩子并不知道,往后修建河渠就不用敬业县出粮食了。

    ……

    今年的寒冬,风雪来得很早,而且大有一种越来越凶的架势。

    接连半个月,张苍奔走十余个县,在洛水河沿线的各县游说,征发了近五万的民夫,前来开垦河渠。

    听说还一路奔走,到了洛水河口的宁秦县寻找能够挖渠的民夫。

    这张苍为了这条渠,就差一家一户地去跑。

    此刻,张苍站在宁秦县的县衙,当初公子就是在这里躲雨,而后去将王翦接了回来。

    现在从这里放眼看去,还能见到开阔的平原上,有一队队的民夫正在赶路,他们在一队秦军的带路下,正要去挖河渠。

    在此地又停留了两天,张苍写了文书让人送去咸阳。

    今天大雪还未停,张苍留在了宁秦县避雪。

    “待雪停了再回咸阳吧。”

    听到旁人的话语,张苍道:“正有此意。”

    那人行礼道:“在下是此地的县丞司马欣,见过张御史。”

    张苍望着这漫天的雪,以前没听过司马欣这个人,不过一个县丞而已,倒也不用在意,见对方与自己的年纪相仿,道:“此地民风不错。”

    “当年秦惠文王将这里赐名宁秦,那时的老秦人都说秦王已有东出之意,后来的秦王也真的一心要东出。”

    张苍坐在火盆边取暖,将一卷文书递给司马欣,又道:“你派人给那些民夫多搭建一些屋子,沿着河渠工地旁建设。”

    司马欣恭敬地接过文书,让人将文书送了出去。

    张苍依旧坐在火盆边,时不时喝下一口煮过的热水。

    司马欣眼中带着敬重又崇拜的目光,看了看屋内的张苍,这人是大秦的御史。

    心中思量着,司马欣觉得要是自己也能成为御史就好了。

    他拎起仓库内的草料,喂给了马厩中的马匹,又将一部分草料喂给了边上的五头羊。

    收拾完马厩与羊圈,司马欣拍去身上的杂草,道:“可惜当初公子扶苏来此地时,我没在这里为官。”

    公子扶苏贤名远播,有关公子扶苏的非议也很多,司马欣早有听闻,可他就是时运不济,当初他刚来此地任职县丞,那公子扶苏就带着老将军回咸阳了,就此错过了。

    直到现在,公子扶苏的老师,当今御史张苍来到了此地。

    见对方只是看着文书,根本没看自己一眼,司马欣又道:“我以前在栎阳为官,在我小时候,栎阳是个很好的地方。”

    说着话,司马欣叹息一声,道:“现在的咸阳城是越来越好了,栎阳县却越来越凋零了,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人都要打完了,好在朝野一直对栎阳的旧人很好,我这样的人也能来宁秦县当一个县丞。”

    张苍依旧看着手中的书没有言语。

    司马欣自觉没趣,也不说话了,看着门外的大雪发呆。

    风雪断断续续持续,关中天气刚有阳光的时候,一队队的民夫正在挖渠,他们因疲惫大口地呼吸着,在冷空气中吐出一口口热气。

    只是过了这半个月,敬业县的暗渠内,一个民夫将耳朵贴在泥土上,他听到另一侧的挖掘声,欣喜道:“快去将将军请来。”

    “好。”

    昏暗的暗渠内,众人低声议论着,火光照在他们满是泥巴的脸上。

    章邯低着身子走来,询问道:“挖到什么了?”

    一个正蹲着的民夫道:“将军要挖通了。”

    章邯愣神了片刻。

    那民夫道:“将军来听。”

    章邯凑近,的确听到了另一头传来的沉闷的挖掘声,与说话声,又道:“拿木铲来。”

    接过民夫递来的木铲,章邯用力一凿,将泥挖出来,而后接连挖了好几铲,泥土滑落下来时有些许亮光。

    几个民夫用力一推,将余下的土全部推出去,一阵冷风带着新鲜的空气迎面而来。

    正在挖渠的另一队民夫看着地下露出来的几个脑袋,吓得呆在原地。

    接着一个个人从洞里爬了出来。

    当一个穿着甲胄,将军模样的人出来之后,越来越多的民夫从这里钻出来。

    此地看守的校尉,正要上前询问,见到是章邯,他当即行礼道:“都尉!”

    章邯刚从渠里出来,有些狼狈地道:“暗渠挖通了,你们加固好通道口。”

    “末将领命。”

    章邯拍了拍这个年轻校尉的肩膀,对他以示褒奖,带着自己的民夫就离开了此地。

    从商颜山那一头,挖到了这一头,从洛水河的上游挖下来,几千人挖了可是整整三年呀。

    从暗渠走到山的这一头感觉挺近了,大概有六十丈。

    而绕山走,在地面上绕了原路反而走了半个时辰,一路走众人还压抑着情绪,一回到村子里,这里的民夫才欢呼起来。

    三年来的努力,总算是有了成果了。

    虽说期间暗渠塌了几次,好在没有人出事,一切还算顺利。

    又有军中的人策马而来,“丞相有令,命都尉督建后续的河渠。”

    此人言罢,还坐在马背上,抱拳以示敬意,而后缰绳一拉,马匹转向再一次离开了。

    叔孙通还在带孩子们教书讲课。

    而三天之后,当暗渠出水口与入水口加固完成,章邯朗声道:“开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