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二章 挖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四十二章 挖通 (第1/3页)

    公子的话语在大殿内隐隐回响,

    田安看了眼殿内正在处置国事的父子,陛下不再问了,公子则专心处置着国事。

    他收回目光,走到一旁的台阶下,烧着泥炉等着水煮沸,守在殿外,闭着眼让老迈的身躯沐浴在阳光下。

    近来,每天这个时候,是田安觉得最放松的时候,不用为了高泉宫的琐事烦恼,也不用为了敬业县的事奔走。

    不过,田安最怀念在咸阳桥边的那段时光,那时候看着公子抓鱼,或者是陪着公子整理文书,夕阳下公子独坐在咸阳桥边的光景。

    虽然那段时间很短暂,但那时候可以心无旁骛,安静且不着急地做每一件事,没有朝中的诸多事打扰公子,也没有敬业县的事来让公子分心。

    田安觉得那半年过得很快。

    如果将来有一天,真的老得不能再为公子办事了,田安想着就将公子在咸阳桥边的那间小屋再搭起来,在那里慢慢死去。

    不多时就有内侍送来了消息,紧接着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内侍来报。

    禀报的都是些有关御史府,博士府,丞相府的议论。

    田安在这些话语中,挑选着轻重缓急。

    而那堆化石正在被一个个侍卫拉了下去,这些东西多半会被存放在咸阳宫,存放很多很多年。

    外面的人也只会留下一些传言,这些传言或真或假。

    又坐了片刻之后,田安将煮开的热水倒出两碗,稍稍放凉了片刻,再端在木盆上,双手端着木盆,木盆上是两碗煮开过的热水。

    因脱下了鞋履,走路并无声音,田安的脚步不徐不疾,先是给始皇帝端上一碗,放在边上,而后再将另一碗递给公子。

    “公子,博士府的淳于越在议论今天的事。”

    扶苏一手执笔正在书写着,道:“他说什么?”

    “淳于越说今天的这些都是丞相安排的,包括那些指认龙骨祥瑞的人也都是丞相安排的。”

    扶苏微微颔首,道:“把这些话讲给丞相听。”

    田安又行了一礼,躬身退到了殿外,唤来一个内侍低声言语了几句话,那个小内侍就快步离开了。

    丞相府,张苍正在帮着李斯批复着南征粮草调度之事,忽见一个小吏带着一位宫里的内侍匆匆而来。

    张苍将手中的一卷文书放到边上,见到这个内侍在丞相身边低声说了两句话,就离开了。

    只是说了三两句,张苍发现丞相的脸色难看了几分,大概是听到了什么不好的事。

    不过,眼前有这么多事要办,张苍也无法去想这么多。

    将眼前的文书都整理好之后,他起身道:“丞相,南征所需的粮草调度都安排下去了。”

    闻言,李斯的脸色这才稍有缓和,他道:“嗯,有劳你了。”

    再看张苍递来的卷宗,其实张苍在算术一道十分了得,从未见他出错过,他说需要多少粮草,那就是多少粮草。

    李斯只是过了一眼,就让人吩咐下去。

    张苍道:“如今南征已起,这战一年内多半不会结果,苍以为往后几年负担会很大。”

    李斯一手搁在桌案上,沉声道:“修渠迁民之事,你帮助公子去安排,来年那些田亩一定要种上粮食。”

    “这就去。”

    张苍行礼离开。

    明明是午后,外面的风却更冷了。

    有关敬业县挖渠,挖出祥瑞的事,只是在咸阳城风闻了一阵。

    人们知道了这件事,对始皇帝与公子扶苏来说这就足够了,至于真相如何那就人云亦云了。

    关中入冬之后,又下了一场大雪,咸阳宫又休朝了。

    过了秋收就是冬藏,人们开始了窝冬。

    这天,张苍看着漫天大雪,得知了休朝之后的张苍长长松了一口气,他又在咸阳过了一年。

    走入自家屋中,张苍看着桌上放着的书卷,今天公子又说了有关土地与赋税的。

    这些问题公子总是会乐此不疲,一次次地追问。

    一卷竹简铺开在桌上,上面写着公子的新问题,又是关于土地分配的追问。

    今天,张苍没有足够的心力应付这些事,他今天还要去一趟敬业县,安排好丞相的交代。

    在张苍的印象里,近来他在丞相府看到了一卷文书,是有人听说在敬业渠挖到了祥瑞之后,希望时候减免赋税的,这卷文书送去章台宫,只是至今都没有给回复。

    张苍掐灭桌上的油灯,披上一件外衣,踩着自家院中的积雪走到门口。

    伸手推开大门,张苍便见到在雪中依旧热闹的咸阳城。

    这个时候正值农闲,粮食足够的人家多半是在家中窝冬,粮食不够或者家里孩子多的人家,多半会出来找活做。

    张苍背着一个包袱,包袱里装着的是一卷卷的书,走在热闹的街道上。

    正要走出咸阳城的城门,张苍见到一个骑兵策马而来,那人高声道:“南征捷报。”

    张苍看着那个传令的士兵快步跑入了咸阳城,一路朝着咸阳宫而去了。

    刚走出咸阳城两步,张苍望向咸阳桥方向,自从那座桥修好之后,从西面来咸阳城的人更多了,让咸阳城更繁华了。

    公子曾经说过,这个关中还不够大,还不够好。

    在咸阳城外,张苍找了一驾牛车,吩咐道:“去咸阳桥。”

    赶牛的老汉见张苍穿着显贵,也不敢多问,挥着手中的草鞭子,让牛走得更快些。

    咸阳桥就在西渭河,张苍发现自从此桥落成之后,还没来好好看过,桥上的行人与商旅不绝,还有人牵着骆驼一边走着一边叫卖着。

    有孩童从桥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

    西渭河的水流很急,不过桥却很稳。

    张苍下了牛车,迈步走上桥,来回走了好几步,满意点头。

    这座桥很结实,当初为了建好这座桥,公子可是在河边守了一整个夏天。

    现在的咸阳桥可以作为大军西进的主道,张苍一度觉得没有咸阳桥的关中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以前的关中少了西进的道路,所以一直不够完整。

    明年说不定又会有不少人迁入关中,也会派出不少的官吏前往中原各地。

    这些年总会如此。

    敬业县,这两天又挖出了不少的骸骨,叔孙通都让人保存了起来,之后一起呈给咸阳。

    距离上一次,张苍在敬业县调度人手开凿河渠,那几乎是去年的事了。

    章邯再一次见到张苍,丞相又派张苍来了,有了能力出众的张苍协助,心里就有底了。

    张苍客气道:“苍不能在这里久留,之后还要去下游的几个县走动。”

    章邯颔首道:“是为了迁民垦田之事?”

    张苍又道:“苍还要让各县都拿出人手挖掘河渠。”

    两人一边走着一边说着,在敬业县没有什么好吩咐的,整个县的人都是为了这条渠劳作,不论男女老少,围绕着这条渠每天都要劳作。

    张苍看了看修渠的进度,还有暗渠里的情况,便坐在驴车上,打算一路去下游的村县。

    他正要离开,叔孙通快步跑来,道:“张御史,那祥瑞之事可还有人计较?”

    张苍坐在车辕上,一手拿着一卷竹简,回道:“老先生急智,帮了公子与丞相大忙。”

    叔孙通长叹道:“没人再计较就好。”

    张苍在敬业县留了一个时辰,交代了几句话,就一路朝着洛水河的下游而去。

    叔孙通在冷风中回头,一路朝着河渠走去,寒风吹得他的须发飘起,本意上他想问的,岂是祥瑞之事还有人计较?

    他是想问,可有儒家子弟非议他叔孙通?

    朝野肯定都知道了祥瑞之事,应该会有很多入秦博士议论他叔孙通。

    尤其是淳于越其人,多半会认为他叔孙通竟然帮着维护暴秦。

    所谓祥瑞龙骨,这种把戏瞒得住寻常人,瞒得住他淳于越吗?

    叔孙通阅人无数,见到的人多了,秦廷厉害的人有很多,有李斯,张苍,冯去疾,王贲,蒙恬……

    哪怕是王翦老了,始皇帝的秦廷上站着的都是当年留到如今人杰。

    有这些人在,秦廷还不会轻易败亡。

    他叔孙通的确是因祥瑞龙骨之事,维护秦廷。

    说不定那些博士府的博士们,会觉得他叔孙通背弃了他们。

    因淳于越这些人总是指责暴秦,其中就有指责暴秦征发劳役无度。

    寒风吹着,身上的衣袍正猎猎作响,叔孙通寻到一块干净的大石头,坐在石头上。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主动去维护秦廷,为什么会帮秦廷打掩护。

    奖赏这些民夫,声称是喜事。

    叔孙通看到了跑来的孩子,他看到了孩子们的笑容。

    初到此地,这里的孩子们还长得干瘦,可两年过去了,这些孩子如今长得多么地壮实。

    还有这里的人们,他们与外面的人是不同的,当这里的孩子读书之后,叔孙通发现这里的人们眼中有了光。

    这里的人接纳他叔孙通,也十分尊敬他叔孙通,这种尊敬不是因他师从孔家,这些村民根本不知道他叔孙通师从何人,他们也不会计较学问高低,他们只是觉得他叔孙通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