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科举 (第2/3页)
乎是脚不沾地就被瓜分完毕了。
    大臣们如今也顾不上什么派系门户之见了,眼睛都盯着这些新鲜血液,一看他们安顿好了,立刻派人去请,态度和蔼得让人受宠若惊。
    “子瞻啊,老夫观你策论,于民政颇有见地,不如先来三司历练一番?”
    “子由,你性子沉静,正适合在枢密院整理边务文书。”
    章衡被包拯要去了开封府,张载被范仲淹拉走,曾巩被欧阳修笑眯眯的靠着名分率先定下,程颢,吕大钧等人也各有去处,连那些新晋的女进士也没人避讳什么。
    太女殿下在前,钱大人,司马大人,还有出宫的曹映锦,以及这几年的陆续女官们,早就让女子为官变得让人习以为常了。
    这些新人刚报到,椅子还没坐热,厚厚的卷宗,待拟的章程,需要核查的数据就堆满了案头,相公们一点不客气,完全是把他们当壮劳力使唤。
    年轻多好啊!年轻多有精力,有劲儿啊!
    帮咱分担分担哈!
    没有想象中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老前辈们虽然要求严,派活多,但只要你肯干、能干,他们绝不吝于指点,甚至主动为你争取机会。
    同僚之间,竞争固然有,但更多是就事论事的讨论,或者一起熬夜赶工时的互相打气。
    原因无他,实在是事情太多,目标太明确了。
    北边新收复的州县要治理,道路水利要修建,新的工商条例要推行,军队改制要深化,与北辽残部,西夏的后续谈判要跟进。
    整个大宋在皇太女殿下的带领下,大步向前,每个人都像是巨大齿轮上的一环,忙着建设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根本没多余精力去搞什么党争,内耗。
    这日深夜,苏轼揉着发酸的手腕从三司回来,一推门就见弟弟苏辙还在灯下奋笔疾书,案头堆着高高的文书。
    苏轼瘫在椅子上,有气无力的哀叹:“子由啊,韩相公今日又丢给我三本漕运账册,让我三日内核完……我这眼睛都快看成斗鸡眼了!”
    苏辙头也不抬,笔下不停:“兄长且忍耐些,范公说了,如今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