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谈论 (第2/3页)
,喝汤药,但结果是好的,如今身体还算硬朗,看着陆续补充上来的务实官员们,也是干劲十足。
沈括擅长天文,地理,历法,物理,医药,水利,工械……几乎可以说是全才型技术官员,上京第三天,直接被殷灵毓请去了实验场地,一起折腾发明创造。
还没及冠的沈括简直像是掉进了粮仓里,看着殷灵毓和赵徽柔以前的实验笔记那叫一个如饥似渴。
众人已经见识过了殷灵毓那些发明的威力,又见这年轻人是考附加卷考的好才捞上来的,信服之外多少还有些敬佩。
就那题?什么假设重力算滑轮组的受力,什么假设化学元素算化学反应方程式?
能做出来,多少也是能碰到太女殿下那个级别的边儿了,不可谓不厉害。
范仲淹倒是很欣赏那位叫王安石的官员,锐意进取,才华横溢,有直言的勇气。
比起尚且名不见经传的这位沈括,初露锋芒的王安石,众人更耳熟能详的,自然是柳永。
毕竟,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并不是玩笑而已,“柳七官人”的名声,至今可还是响亮的很。
这位仁兄年轻时才华横溢,尤其擅长填写旖旎婉约的慢词,作品在市井歌楼间广为传唱,倒还只能算是风流韵事,可能让皇帝亲口说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谁能不记忆深刻?
后来还是改了名字,再加上赵祯态度上没有再反对,柳永才开始考中了进士,可惜仕途也并不顺利。
只是,柳永也是做了卷子,实打实的考上京来的,在地方任上,虽无显赫功名,却也能体察民情,并非全然是个只会风花雪月的书生。
因此,即便有些老古板内心仍对柳永的过去撇嘴,但也大多选择了闭嘴,或至少保持观望,并未轻易非议。
太女殿下亲自批阅的卷子,选拔的人才,他们自然要给面子,殿下既然看重他,必然有其道理,只要他能办实事,过往那些事便也可以显得无足轻重了。
有好奇,有审视,但更多的是平静的接纳。
然后,全部扯到手底下干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