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2章 格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62章 格局 (第2/3页)



    不过奇怪的是这里了无人烟,完完全全的不毛之地。

    “这些都是废弃的私矿。”亚达夫的儿子介绍道。

    “煤都开采完了?”

    “不,只是地表开采完了。”

    “地表?”

    “对,那些小矿主全靠人力开采。他们没能力挖的太深,露天的煤田被搜刮干净,就会换个地方继续。”

    “也就说这些矿坑深处,还有煤?”

    “谁知道,没人在乎。”亚达夫的儿子耸耸肩,“丹巴德的煤太多了,根本挖不完。”

    罗恩轻吸一口气,真是个野蛮的地方。

    从民间到官方都是如此,没有管理,没有规划,更没有监督。

    不过这样也很好,方便苏尔矿业大肆扩张。

    “看,那边有个正在开采的私矿。”亚达夫的儿子指向某个小矿井。

    罗恩望去,黑色起伏的丘陵上,有东西在隐隐晃动。

    等他们的越野车开的近了,才看清是一大群人背着竹篓,在矿堆上捡煤。

    他们弓着腰,赤手赤足,就像一只只蜗牛,埋首在漆黑的煤堆里。

    不远处还有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那些矿工光着上身,背部油亮漆黑,分不清是煤灰,还是本就肤色如此。

    在煤矿上忙活的人,男女老少都有,大的头发花白,小的蹒跚学步。

    “这些都是工人?”罗恩问。

    “都是。”

    “孩子也是?”

    “在丹巴德,无论他年纪多大,都离不开煤,否则会饿死。”

    亚达夫的儿子说,这些矿工大多是丹巴德地区的村民,无家可归的村民。

    他们本来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村子,就在煤田的中心。

    不过后来被政府以“治理危险区”的名义,赶出了世代居住的地方,没任何补偿。

    一夜之间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后,他们也曾跑去大城市打工。

    但不管是新德里还是孟买,没有技能和学历的他们都找不到工作,只能做一些底层的临时搬运工,辛苦不说,还得露宿街头。

    走投无路时听说丹巴德有人通过行贿拿到了“私采证”,正在招收采煤工人,于是很多人又回到了家乡。

    他们靠这些矿过活,做各种各样的苦力活计。

    见罗恩似乎有兴趣,亚达夫的儿子干脆让司机停车,然后招手叫来路边的一个工人。

    他叫吉里什,是矿场转运焦煤的司机,算是少见的技术工种。

    在这些私人矿场,唯一称的上机械化作业的就是运煤卡车。

    吉里什负责把人力开采出的煤,运到十几公里外的集散中心,然后再通过火车送往丹巴德之外。

    吉里什也是丹巴德人,小时候他的村子就在脚下这片土地上。

    他父亲成了最早的矿工,他长大后靠着父亲的人脉从井下换到了井上工作,每天工作时间最少12个小时,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

    他指着远处的工人说,丹巴德煤矿工人一般分四种。

    第一种是有医保和意外保险的国企临时工,每天工作8个小时、管一顿工作餐、每个月休息2天,月薪有5100-6500卢比。

    也就是印度煤炭公司和印度钢铁管理局雇佣的工人,没有编制,依旧是临时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