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章:黄金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5章:黄金台 (第2/3页)

   原因无他,皆因这是一面高大厚重的砖墙!

    别看小小的一块青砖不起眼,但实际上如今用到最多的地方只有皇陵。

    除了历代的皇陵之外,也就只有皇宫,以及极少数的城墙外侧可以包上城砖。

    后世能看见的古城乃至于长城,其实大多都是明代形制。

    秦汉长城可没有明朝那么豪奢,别说青砖了,甚至连条石都不多。

    两汉修建的长城大多都是以夯土、芦苇、砂石为材料。

    只有明长城才会以青砖、条石、石灰为材料,修筑城墙与堡垒。

    而这便是玉门关砂石墙高三米,而山海关的砖砌城墙却高达八米的根本原因。

    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当下的砖窑太过落后,产量太低了。

    在魏哲于辽东大肆开采煤矿,用煤炭作为燃料之前,大汉朝的窑炉都是依赖人工投柴,这就导致温度波动大,窑温稳定性差。

    在这种情况下烧出的青砖,不是砖块开裂,就是硬度不足。

    废品率升高,自然也就导致成本上升。

    基本上每烧制一万块青砖,当下的传统窑炉就需要消耗约二十吨木材。

    当这些人力物力加在一起,能用得起青砖的也就不多了。

    再加上华夏的木构榫卯建筑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基本上用不着青砖。

    无论是天子别苑,还是士族庄园,亭台楼阁早就习惯了用巨木为料。

    本来关于烧砖这块魏哲也不怎么了解,他一个文科生也没地方去了解。

    从选土、练泥、制坯到装窑、烧火、洇窑,他甚至没有汉朝老工匠懂。

    然而工业发展却总是在偶然之中出现必然。

    当原始工业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成果。

    比如这批辽东青砖,就是辽东大规模开采煤矿、铁矿,炼制铁犁的意外产物。

    最开始只是铁匠们琢磨炼铁炉的不断改进工艺。

    火炉温度不够,他们就绞尽脑汁试图寻找最抗烧的砖石。

    一来二去,长白山的高岭土、扶余国的黏土、高句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