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魏门四贤【5K】 (第2/3页)
,古文经学若是接受那根本也就变了。
只不过场中像卢植这样眼界和水平的人没几个,还看不到如此深度。
大部分儒生还是在好奇于他们普通人到底该如何成圣,比如诸葛亮便是如此。
魏哲闻言则耐心的将《大学》提纲挈领的分为“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这三个纲领其实很好理解,直白点翻译就是:
弘扬高尚的品德、让民众不断进步、让社会保持和善的秩序。
但这三点无论哪一条都不是容易做到的。
故此在确定“三纲”目标之后,便要以“八目”一步步践行之。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此便可以由“凡”至“圣”,形成一条严密的进阶路径。
然而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只是心念一转便意识到关键所在。
“不知先生所言“格物致知”何解?”
毕竟按照魏哲的解读,“三纲八目”乃是成圣之道,而“格物致知”又是“三纲八目”的开始,那么“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后世“心学”与“理学”才会围绕这个吵得不可开交。
甚至朱熹在注解《大学》时,还直接改动原文,补了一段“格物致知章”。
——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
——
朱熹倒是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了,但是王阳明却不接受,觉得是篡改本意。
毕竟曾子的原本中对格物致知就已经有过解释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不过话又说回来,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认为“格物致知”乃成圣之始。
诸葛亮的疑问,其实也正是两人学说的分歧所在。
即便是魏哲也是沉吟片刻后,方才一字一句道:
“格物是为求知,然致知必需格物,此乃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诸葛亮:“……”
有那么一瞬间,诸葛亮甚至有些怀疑自家是不是真像众人夸的那么聪明。
毕竟他如果真的那么聪明,为什么只听懂三四分呢?
只是他确实不知,他能在这片刻之间就有所领悟已经很了不起了。
其他士子,乃至一旁的大儒都是若有所思,但却找不到头绪。
幸而诸葛亮没有司马懿那么重的偶像包袱,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他再次躬身一礼,颇为惭愧道:
“弟子愚鲁,还请先生开释!”
魏哲想了想当即换一个角度解释道: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知道了却做不到,那只能证明你知道的不够多。
知道的不够多,其实也就是不知道。
正如我们听过很多人生哲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以诸葛亮的智慧也不难理解这句话,略作沉吟便轻轻点了点头。
魏哲见状方才继续耐心道:
“老农凭先人口口相传,天长日久而懂稼穑。”
“因其知稼穑,故必然能春耕秋收,此乃天理也。”
“若有一人学富五车,自言精通稼穑,然所植田亩颗粒无收,此不能为知。”
“老农纵然不识一字,然于稼穑之道亦是【已知】也。”
“正如你已经听了圣人之道,却没法立刻践行圣人之道,这便是【未知】。”
说到这里,魏哲总结道:
“未有先知而后行,亦未有先行而后知。”
“知行一体,不可分离。”
见魏哲这么一说,诸葛亮终于恍然。
至于其他儒生甭管有没有真的听懂,此刻都似懂非懂的连连颔首。
然而当诸葛亮坐下之后,还不等下一个学子提问,一旁的周瑜忍不住道:
“若已格物致知,其后又当如何呢?”
说罢他顿觉失言,当即一脸歉意的请罪道:
“卑职一时沉迷,鲁莽失言,还请殿下降罪。”
“无妨!”魏哲只是随意一笑。
他既然让周瑜随侍左右,自然也有提拔培养之意。
于是魏哲不但不怪罪,反而回答起周瑜的问题:
“既已格物致知,其后自当实事求是,量知为用,各尽其能。”
而周瑜见魏哲没有怪罪,便大着胆子继续提问道:
“那我等又该如何实事求是,量知为用呢?”
这回魏哲沉默的时间就比较久了,忍不住皱眉思量起来,但众人却不敢催促。
此时此刻,即便是卢植、郑玄等人都不得不承认魏哲的儒学水平。
或许在广博方面魏哲比不上他们,但在思想深度方面魏哲已经是先行者了。
而魏哲之所以思量了这么长时间倒不是被问住了,而是不知该怎么回答更好。
他刚才所言虽然借鉴了“心学”的部分理论,可他并不是真要用“心学”。
实际上他这些年并不只是单纯读经,而是在寻找一个适合当下的学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