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章:“福报”满满【4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7章:“福报”满满【4K】 (第2/3页)

见魏哲面色肃穆的如此道。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须知自古以来,《大学》篇都被视为微末小道。

    若非前汉末年古文经学兴起,将《周官礼》《礼记》与《仪礼》并称三礼,合为《礼经》,《大学》这篇先秦散文都不算是《礼经》内容。

    如今魏哲竟将《大学》挑出来凌驾于《礼经》之上,众人一时自然难以接受。

    只不过如今的魏哲已经可以让别人好好听他说话了。

    故此即便四下学子、经师都满心不解,但还是耐心的听着他给出解释。

    于是只听得魏哲在上首坐榻上不紧不慢的缓缓道: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以圣人之中而全其性之德也。”

    话说《大学》一篇的作者虽然是曾子,亦或曾氏儒一派,但他们对于人性的认知,还是赞同孟子的看法,认为人性本善。

    因此之故《大学》通篇便是以“人性本善”为基础展开。

    说实在的,对于人的本性是善是恶,魏哲其实并不在意。

    孟子的性善论也好,荀子的性恶论也罢,魏哲认为都没有什么意义。

    相比于人性本就善良这种观点,魏哲觉得人性“应该”善良!

    因为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性善论更利于社会发展。

    当百姓接受“人性本善”这种理念后,便会潜移默化的受此影响。

    同样的道理,如果“性恶论”大行其道,人也会潜移默化的忍不住作恶。

    关于这两种架构,其实从后世欧美与华夏的文明特性上就可以看出来。

    毕竟前者的社会人人都是“罪人”,后者则是从小读着《三字经》长大的。

    于是一个以当强盗为荣,一个则习惯自力更生,走到哪里都喜欢种地。

    一个民族的塑造就是这样,往往隐藏在习以为常的文明基因之中。

    不过这些道理魏哲不能如此直观的告诉众人,只能用儒家的理论进行注解:

    “择其善者以为教之法,垂世立教,莫此为大。”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未足以为美,况于人乎?”

    “故必至于尽精微、穷广大之中至,而后可以言学。”

    “此《大学》之道所以为孔氏之遗书也!”

    “三代之道,圣贤之法,尽在其中!”

    在提纲挈领的说完总述之后,魏哲便开始释读《大学》的具体内容。

    关于上课这种事情,其实古今都一样,都是老师先读一遍课文。

    只不过后世小学课堂这么做是担心学生不认识生僻字。

    但换做是两千年前,这种事情的意义就远没有那么简单了。

    因为这意味着分章、划句,代表着讲解者对文章典籍的阐述基础。

    于是魏哲这边在上方默诵着,下面便有机灵的学子已经快速摊开典籍记录起来,魏哲的每一处停顿,停顿了多久,他们都详细记录着。

    待魏哲将通篇语义释读之后,或许今日学子的记录便可名为《大学章句》了。就如《论语》一般,孔子不作而弟子记之。

    日后儒生若研究魏哲所传的《大学章句》造诣不浅,那便又是一个经学家族。

    说不定眼下堂中这些学子之中,就会出现这样的人物。

    不过如今儒家尚未有人做《大学章句》,魏哲也算开天下之先例了。

    相比于学子,前排的经师大儒的神色就要复杂多了。

    因为魏哲这番见解和《三礼注》相差颇大,让他们一时不知该怎么说。

    只是此刻郑玄反倒是平静下来,反而颇为好奇的听着魏哲后续的讲解。

    至于刚刚还神情颓败的卢植,此刻也忍不住凝神倾听起来。

    然而越听他心中的惊讶越重,甚至觉得方才的藏经室论道都不算什么了。

    毕竟在藏经室中魏哲谈论的不过帝位之事尔,而眼下他说的却是成圣之道!

    和圣人相比,皇帝这种司空见惯的东西自然也就没那么稀奇了。

    ……

    “长国家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