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将我派去最艰苦的地方 (第2/3页)
将军率军击溃了梁军先锋,梁军已停止了向成都进军。”
听了这个消息,韩陵精神一振,道:
“陈留王,派使者去梁军大营,告诉梁军诸将,他们的家眷都在我们手中,我等对其秋毫无犯。他们若肯归降,一切如旧。”
李神轨听了韩陵的话后,派出了使者前往了梁军大营,进行招安。
在李神轨的使者一番保证,也意识到凭借自己的力量打不进成都,梁军一众将领选择了投降。
三日后,成都城外,一万梁军卸甲归降。
李神轨大开成都府库,赏赐归降之将,将之收编麾下,纳入了自己的大军之中。
而后,李神轨从成都传檄至巴蜀各地,同时,派出了一路大军抢占江州。
江州是巴郡重镇,但因为不是前线,并没有驻守多少可战之兵。南梁在江州的驻军,职责是维护水道,抵御周围的蛮族。
李神轨派出的大军也没有强攻,在成都降将的劝说下,江州的守军也选择了投降。
不过在取得江州之后,成都这方也得知了南梁那边也反应了过来。
使持节、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萧绎,萧衍的第七个儿子,得知了巴蜀情势后,没有等待建康的命令,便派遣了麾下大将王僧辩率军驰入鱼复县,抢占了白帝城。
萧绎最先得到了李神轨入蜀的消息,也判断出了情势危急。
因此,他以王僧辩为先锋,自己集结大军作为后援,等待建康的命令之后,就率军出发进入巴蜀。
萧绎如此做,肯定是有逾越之处的。若是在平时,被人参上一本,萧绎说不得就得回建康戴罪。
可此时的萧绎却有很大的把握,建康不会追究。
坐镇江陵的萧绎此刻是最适合的人选,他的手中握有江陵之军,离巴蜀也最近。
萧绎并没有预料错,建康的确将入蜀讨敌的诏书交给了他。可萧绎没有想到的是,当他集结好大军,准备沿江而上,进入巴蜀的时候,却得知了江州已然易手的消息。
当知道这个消息后,萧绎彻底停下了讨敌的步伐,将新的的情势禀告给了建康。
建康那边的意思,也是萧绎原本的打算,乃是趁着李神轨立足未稳,进入巴蜀,召集巴蜀各州郡的梁军进攻成都,拿下李神轨,夺回蜀郡。
可萧绎慢了一步,江州易手,不但蜀郡丢了,巴郡也没了,他的第一步就完不成了。
若是要继续入蜀,光凭萧绎手中的兵力是不够的,更加需要调集更多的物资和人力为后勤准备。
果然,萧绎将新的情势禀告建康之后,那边发来了暂停讨敌,转为让他守好白帝城,等待命令的诏书。
显然,建康那边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巴蜀相当重要,不得不夺回。可要夺回巴蜀,必须投入大量的物资和人力。
这些从哪里出?
正在建康那边焦头烂额之际,成都这边却很热闹。
大将军王思政、车骑将军王罴率领五千兵马到达了成都,并带来了册封李神轨为柱国的文书。
以攻取巴蜀之功,李神轨成为了天策府下第一位柱国。
李神轨入蜀不过一个多月,巴蜀之地多已平定,他麾下的兵马也从原来的数千,卷到了三万有余。
不过李神轨之所以能够这么容易就平定巴蜀,乃是因为此刻的巴蜀民生凋敝,许多县城都空了。占据蜀郡,南梁在成都的主力军又投降了,其余的州郡自然也没有继续抵抗的意愿。
对于王思政的到来,李神轨相当的热情,并且表示想要将他留在成都。
可王思政对此,却是连连推却,表示自己要往艰苦的地方去。
对此,李神轨很不理解。
“江州那地方哪有成都富足,我听说梁军已然增兵白帝城,说不得江州就会有一场大战。咱们都是自己人,何必去吃那个苦呢?”
王思政却是一笑,道:
“益州兵弱,陈留王麾下虽有三万之军,却多是新近投降,若梁国大举兴兵,拥众而来,这些益州兵见势不妙,巴蜀恐得而复失。”
要想稳定人心,就必须守住战略要地。
白帝城没有抢到,那么次一步便是要守好江州。
对此,韩陵却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