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7章 收复河淮(万字大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97章 收复河淮(万字大章) (第3/3页)

日,想来康承训也能等待。”

    李阳春主动开口,王式听后微微颔首:“老夫亦有此意,不知陈都督以为如何?”

    王式询问起陈靖崇,陈靖崇没有什么意见,点头道:“以王尚书为主。”

    “既是如此,那老夫便派人询问殿下。”

    没有任何犹豫,王式很快写好奏表,随后夹带康承训的书信,派遣快马携带北上。

    在快马昼夜疾驰,换马不换人的情况下,快马只花费了四天时间,便将奏表送到了刘继隆面前。

    不过此刻的刘继隆却正在博州聊城城外,指挥着河北数十万百姓在疯狂掘井。

    这个时代的河北仍旧水源丰富,但再怎么丰富的水源,也架不住老天五个月滴雨不下。

    距离秋收还有半个月,但许多粟穗却都出现了空粒的现象。

    这不仅仅是土地肥力不足,还有就是缺水的缘故。

    正因如此,刘继隆征集全河北的水工,准备在河北地区大肆掘井。

    反正百姓缺粮,而以工代赈来挖掘水井,不仅能惠利百姓,也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百姓缺水的事情。

    “出水了!出水了!”

    “不要激动,继续向下挖,所有水井都得打到四丈深,动作要慢。”

    水井旁,一名水工正在指挥着掘井的学徒和百姓继续向下掘井,哪怕他们脚底已经渐渐渗水,但他依旧下令掘井。

    在他的指点下,约莫过了半个时辰的时间,这水井总算打了四丈深。

    “注意头顶,某现在就让人放石块与陶圈下去,你们层层垒起来就行了!”

    “是!”

    水工与井底的学徒交流片刻,随后便示意左右的民夫开始用吊篮放下去陶圈与石头。

    三尺宽的陶圈被慢慢放下去,随后再将沙子、木炭与凿得平滑的石块依次放了进去。

    下面的学徒和民夫开始将陶圈固定,随后将沙子、木炭、石块层层垒砌起来。

    再往后他们便将绳子套在身上,由上面的人一边放下陶圈,一边将他们吊起。

    如此过了一个时辰,相当整齐且坚固的水井便形成了。

    当学徒被吊出水井后,那水工便对左右民夫吩咐道:“现在可以垒砌水井的石头了。”

    民夫们见状连忙开始用三合土及青砖来垒砌井口,并将用于取水的辘轳固定起来。

    当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这些水工及民夫纷纷不顾浑身酸痛,乐呵呵的咧嘴大笑起来。

    远处的刘继隆见他们如此,嘴角也不免上扬,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只因在他眼前,类似这种修建水井的工地,整整还有一百多处。

    这只是聊城两万多民夫一天的进度,每口水井对应二十亩地。

    尽管对于大旱来说,这点水量杯水车薪,但有总比没有要好。

    “殿下,王尚书的奏表。”

    曹茂走到刘继隆身旁呈出奏表,刘继隆闻言收起笑容,侧身接过奏表翻看起来。

    对于康承训会投降,刘继隆并未感觉到惊讶,毕竟康承训本来就不是什么野心家。

    他所图的是富贵和权势,而权势自己是不能给他,但自己可以给他足够的富贵。

    “敕令,以淮南节度使康承训回调东都,检校特进、尚书令兼太子太保、上柱国、宁国公,食邑三千户。”

    “淮南诸将,守土有功,皆检校散阶、加授勋位,调往北都任职。”

    对于没有作乱的人,刘继隆给出的待遇自然要好一点,哪怕康承训实力不算强,但一个国公还是应该给予的。

    至于淮南诸将,调往北都这种威胁不到自己的地方,授予些许不涉及兵权的职官,也是可以的。

    “臣领命!”曹茂恭敬作揖,而这时安破胡则是从远处策马而来,身后还跟着王建、张延晖二人。

    三人翻身下马,朝着刘继隆快步走来后作揖:“殿下!”

    “何事?”刘继隆见他们表情如此,便猜到了有事情发生。

    果然在他询问后,安破胡先开口道:“镇州、平州有旧兵作乱,驱逐了我军派去的刺史和县令及一众官吏。”

    “他们说军营操训苛刻,不满而鼓噪,让……”

    “尽数镇压!”刘继隆不等安破胡说完便将其打断。

    所谓旧兵,无非就是成德、卢龙保留的那些老卒罢了。

    他们应该是得知自己南下,然后就开始传统式的鼓噪。

    不过刘继隆可不是诸镇节度使,任凭他们拿捏。

    他们既然喜欢讨价还价,那就去地下和阎王讨价还价去吧。

    “是!”安破胡连忙作揖应下,刘继隆则是看向了张延晖和王建。

    “张郎君准备准备,不日便先回洛阳吧。”

    “是”张延晖在军中待久了,也学会了汉军的遵令为主,不敢明面上讨价还价。

    见他如此老实,刘继隆是越看这个女婿越顺眼,继而满意点头,继续看向王建:

    “王建,若是调你前往东川,你可敢率军收复黔中?”

    “敢!”王建不假思索便作揖回应,他知道自己日后能否成就都督,兴许就看这一战了。

    见他如此,刘继隆对他吩咐道:“剑南道有军四万五千,某决意拔擢你为黔中都督,在东川募兵五万。”

    “一年后的今日,吾需要你率军攻入黔中,再深入攻取岭西、安南,汝可有把握。”

    “有!”王建心中自然是有把握的,哪怕他没有去过黔中道,但自从他这几日在军中见识过火炮的威力后,他便觉得所谓黔中道的重城,恐怕也禁不住如此火炮的攻打。

    “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

    见他如此爽快,刘继隆便知道他肯定有条件,而王建见状脸上也浮现些许尴尬,随即继续作揖道:

    “若是可以,请殿下调五十…不!三十门火炮给臣。”

    “半年后,调五十门给你。”刘继隆没有半点犹豫的应下。

    王建见状,不免有些错愕,随后才后知后觉的感觉自己要少了,暗自咋舌。

    见他应下,刘继隆随后看向安破胡:“南边的事情,现在不用你操心了,你继续率军在河北驻跸,等待敕令再返回河东。”

    “是!”安破胡作揖应下,没有任何问题。

    见状,刘继隆这才看向曹茂,对他吩咐道:“以陈靖崇为河南道都督,李阳春任淮南都督,各自募足四万五千兵马。”

    “调张昶为关内都督,罢凉州都督,以郑处为陇右都督。”

    “以曹茂为东畿都督,节制东畿兵马。”

    “末将领命!”听到刘继隆如此布置,曹茂连忙应下。

    名义上来说,每个道有四万五千兵马,但实际上不少道内只有三万兵马。

    如今朝廷节制十道,兵马合计也不过三十五万,算上张淮深所部也就三十八万罢了。

    若是算上即将收复的淮南,则是节制十一道,置兵四十二万五千。

    对于刘继隆来说,兵马不应设置太多,等待天下统一后,兵力主要还是集中在都城和边疆,诸如河南、江南等处的兵力则是可以酌情削减。

    不过等到天下平定后,这天下十五道也得更变更变了。

    诸如江南东西两道,在唐初人口不足时还不觉得有什么,但随着盛唐到来,而后安史之乱爆发,以及如今中原乱战等事情干扰,无数中原百姓纷纷南逃。

    刘继隆记得,福建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涌入了大量人口,继而崛起的。

    调整行政区域,再改革制度,将权力集权于中枢,后续再大举研制火器,造船出海去搜寻海外新作物……

    如果这些都完成,华夏的实控疆域还将翻两番。

    思绪此处,刘继隆有些感叹,他不知道以自己有生之年,能将这些完成到什么程度。

    中原如今的作物,已经足够让汉人牢牢把握住现有的疆域,但对于那些多高山坡地的地方还略有不足。

    想要控制这些地方,还是得引进新作物才行……

    想到这里,刘继隆只觉得距离他想要天下安泰的目标,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出水了!出水了!!”

    这时,不远处百姓的欢呼声将刘继隆拉回了现实,他目光看向远处百姓激动拥抱,高兴跳动的模样,顿时便感到了一阵轻松。

    他若是连那些事情都完成不了,如何对得起他这一世。

    “派出快马,把敕令都发往诸道吧!”

    刘继隆交代一声,随后便往出水的水井那边走了过去。

    曹茂几人面面相觑,最后才退下,派快马将敕令发往诸道。

    几日后,在刘继隆还在带来河北百姓抗旱的同时,刘继隆的敕令也来到了王式手中。

    得到刘继隆的敕令,王式顿时安心了不少,随后召来了康承训派遣而来的使者。

    他没有过多言语,只是将敕令递给此人看了看。

    片刻之后,此人便热切的朝着王式行礼:“不知王尚书何时准备南下受降?”

    “定在七天后吧,中秋月圆时分收复淮南,陛下与殿下知道也会高兴的。”

    王式的话令衙门内众人满意颔首,这使者也连连点头:“是极是极,既是如此,那下官便赶回江都,将此事转告康使君。”

    “去吧。”王式摆手示意让他退下,而这使臣也不敢耽误,骑着快马便往二百里外的江都赶去。

    待他回到江都时,已经是八月初十,距离王式南下受降还有五天。

    康承训在得知刘继隆的敕令内容后,心情有些激动,又有些惆怅。

    激动在于他得到了拔擢,富贵算是保住了。

    惆怅的是他回到洛阳后,多半就只能以富贵自居,至于权势什么的,恐怕便与他这个散官没有关系了。

    倒是刘继隆准许其麾下将领都前往北司任职官这件事上,他略微有些感到诧异。

    毕竟诸镇都是授散官,而他的麾下部将却能得到职官。

    想来麾下众将得知此事,必然会因此而高兴,自己倒也没有那么难的说服他们了。

    哪怕是盘踞滁州的李罕之,恐怕也该心满意足的接旨前往北方了。

    想到这里,康承训深吸口气,对身旁书吏道:

    “将朝廷的态度转告诸州县刺史、县官、都将们。”

    “敕令诸州县,中秋开城归附朝廷,敢违抗者,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