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收复河淮(万字大章) (第2/3页)
,若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继而收复徐泗,那在淮南动兵也无妨。”
“你们也都看到了,民心在于粮食,而康承训拿不出粮食,便失去了民心。”
“我军既有兵马,又有粮食,还有民心,也不怕拿不下淮南。”
见王式并没有执拗着杀鸡儆猴这个策略,李阳春的负担也小了些。
不过他并没有立刻去见李师悦,而是与王式他们商议了不少军务的事情,这才在后半夜召见了李师悦。
李师悦在沿途已经见到了训练有素的汉军,因此姿态十分谦卑,见到李阳春后便躬身极低,抬手作揖。
“下邳都将李师悦,参见李节帅……”
面对李师悦的这番姿态,李阳春没有摆谱,只是端茶抿了一口,示意道:“汝等准备投降?”
“我等从未背离朝廷,只是当初受朱全忠蛊惑,这才做下了错事,请节帅给我等一个机会!”
李师悦连忙解释,可李阳春却并不回应,只是目光看向了李师悦带来的奏表。
旁边的吏员上前接过奏表,转呈给了李阳春。
李阳春接过看了看,看清内容后忍不住笑道:“每人三十亩良田?”
“这……”李师悦有些尴尬,他来之前也没想到朝廷不是吹嘘,而是实打实的带来了七万甲兵。
这样的实力,他们还敢提出这样的要求,着实有些夜郎自大了。
“这只是时兵马使的建议,若是节帅觉得太多,某等可将其削减,甚至剔除。”
李师悦现在也顾不得其他了,毕竟就朝廷的这份实力,如果真的进攻下邳,那下邳绝对连一天都守不住。
“牙将及以上授散官,牙将以下均遣散,每人发八斗米的道里费,府库钱粮不可动。”
李阳春给出了个极为苛刻的条件,可李师悦闻言却还是毫不犹豫的点下了头:“我等愿降!”
他的果决,便是连李阳春都错愕了片刻,使得气氛凝固当场。
半响后,李阳春这才回过神来,微微颔首:“既是如此,那便回去告知你家兵马使,五日后准备受降吧。”
“是!”李师悦谦卑的作揖行礼,随后才退出了书房。
在他走后,李阳春这才看向旁边的吏员:“看来某给的价格还是有些高。”
吏员不敢说什么,只能笑着点头附和。
在他与吏员交谈的同时,李师悦则是回到了寅宾馆,简单休息了两个时辰后,便趁着天色变亮,带着十余名马步兵南下下邳而去。
两日后,随着风尘仆仆的李师悦赶回下邳,而时溥则带着众人前来迎接他。
只是李师悦自己也知道自己接受的条件有些苛刻,他不敢大张旗鼓的告诉众人,只能等众人回到衙门,他这才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时溥他们。
当时溥他们听到条件时,几乎每个人都在指着李师悦破口大骂。
但是当李师悦说出朝廷调集七万甲兵,已经集结十余万民夫,随时准备南下后,他们却纷纷沉默了。
“七万甲兵,当真是你所见所闻?”
时溥艰难从口中挤出这个问题,而众将也纷纷看向了李师悦。
李师悦笃定点头:“彭城城外的营盘,从营门走到城门,起码有二里的距离,整个营盘最少有二十万人。”
“某正是因为看到了如此情况,才会答应下来如此苛刻的条件。”
见李师悦如此笃定,众人也不好说什么。
他们这八千人里,实际上只有不到七千人有甲胄。
以七千对抗七万,还是无险可守的平原作战,哪怕太宗在世也敌不过如此强敌。
能投降自然最好,只是投降的价码着实太低了。
“这么点粮食,弟兄们肯定不会同意投降。”
“不若将军粮分一分,再发些钱财来安抚弟兄们?”
“可是朝廷不是不准私自动用府库钱粮吗?”
“直娘贼,你个夯货,文册乱写几笔不就好了?”
为了能够顺利投降,这群牙将也是纷纷想起了主意。
最后在他们的商量下,由衙门发出八千石粮食,五万贯钱来遣散将士。
这批粮食和钱,足够撑到朝廷派人赈灾和均田了。
时溥眼看众人讨论出了个结果,当即便按照这个办法去做,同时让李师悦去修改文册。
如此过了三日后,当朝廷浩浩荡荡的二十余万军民南下抵达下邳时,原本还有怀疑的众多将领,以及不甘心只领取这点遣散的兵卒们,纷纷缄口闭上了嘴。
时溥率部投降,部众被遣散,大军开始继续休整,准备翌日开拔南下泗州。
当大军抵达虹县时,便已经有谍子将汉军的情况快马传递给了正在江都花天酒地的康承训。
“二十万大军?”
“不是,阵上所见起码五六万大军,另外还有十余万民夫,队伍拉长三十余里,肯定不少于二十万人。”
江都城内,坐在扬州都督府中堂主位的康承训在听到朝廷调集的兵马和征召的民夫情况后,他立马就感到了不妙。
“快,去召集众人前来正堂议事!”
“是!”
书吏急匆匆退下,康承训也连忙起身走向正堂,随后在正堂的屏风背后思索。
他向刘继隆讨要粮食,本就是因为淮南大旱缺粮所致。
如今淮南百万百姓无粮可食,只能以野草、树皮为食。
原本产粮的江南,则是因为高骈与宋威、董昌等人的战事而粮价高涨。
现在他能依靠的,也只有长江上游的江陵、巴蜀之地了。
不过他只是想要粮食,至于是否投降刘继隆,他并未想好。
如今来看,不管他想没想好,刘继隆都准备挥师南下,将他所占据的淮南给收入麾下。
在他这么想的同时,屏风背后也响起了脚步声,江都城内的官员先后抵达。
眼看众人到的差不多了,康承训这才走出屏风。
“节帅!”
众人面对康承训躬身作揖,这种滋味让康承训心头舒爽,但又害怕失去这种权力。
怀揣着不知怎么形容的心情,康承训示意众人坐下,随后才与众人说道:
“北边有消息传来,朱全忠、曾元裕、时溥三人先后归降朝廷,眼下王式正在领军约五万南下,或者更多。”
“以谍子阵上所见,起码有二十万军民,最少五万大军,多则十万。”
康承训目光扫视众人,继续平静开口道:“他们此次是冲某来的。”
众人闻言,这才脸色微变,只因为淮南兵马不过三万,且其中还有近万掌握在李罕之手中,而李罕之此时占据滁州,颇有种听调不听宣的姿态。
也就是说,康承训拥有的兵马也不过两万,若是还要守城的话,能拿出的兵马不过万余。
以万余击数万乃至十万,这怎么听都不是他们能打出的战果,更何况他们面对的人还是王式。
当初若非先帝将王式调往关西,以王式的手段,解决尚在苗头的王仙芝、庞勋之乱,必然费不了多少功夫。
如今王式前来,兵力还是他们的数倍,粮草也远比他们充足。
这仗别说他们,便是康承训都不知道怎么打。
更何况自古而今,但凡朝廷占据关中巴蜀及河东河北之地,那基本都将开始鲸吞天下。
如今天下作一石,刘继隆独占五斗,高骈占三斗,而淮南及江东两浙仅占二斗。
如此情况,别说刘继隆已经讨平了河北和齐鲁,就是他没有讨平之前,康承训也没想过和刘继隆为敌。
因此他现在召集众人前来,主要就是询问众人态度,继而决定是否投降刘继隆。
“若是王式真以五万大军南下,我军或许应该投降……”
“朝廷从未将节帅打作叛军,既是如此,节帅自然是朝廷臣子,我等亦是。”
“不知刘继隆愿意以何等条件使我军投降?”
对于投降,淮南众将并没有河朔诸镇及时溥他们那么纠结,这主要归结于淮南的牙兵早就死在陇西和陇东,以及后来的追剿黄巢的战场中了。
如今淮南的兵马,只有不足两万属于老卒,其中近万都是操训不足两年的新卒。
两万老卒中,李罕之所部就占据了近半,因此他们也不担心投降会导致兵卒对他们下手。
淮南的武夫风气虽然也十分跋扈,但还没有像河朔、徐泗那种动辄杀节度使、驱逐观察使的程度。
只要遣散兵卒后,朝廷对淮南地区进行均田,那兵卒也不会有太多怨言。
“此事,老夫会手书询问王小年的。”
康承训比王式年长,二人虽然没有太多交集,但毕竟都曾是唐臣。
只要他表露投降的态度,王式不至于针对他。
这般想着,他目光继续打量众人,确认没有人生出不满的情绪后,这才表态起身。
“既是如此,便都散去吧。”
“末将告退……”
诸将告退,康承训当即便手书派人送往北边的泗州,准备向王式表明态度。
两日后,随着汉军进驻泗州盱眙县,康承训所派使者也携带着他的手书来到了盱眙。
王式将书信内容看过后,这才传递给众人翻看,同时说道:
“康敬辞此人,老夫十分了解。”
“其子嗣没有出众者,他虽贪恋权势富贵,却知道审时度势。”
“更何况淮南遭受战火袭扰数年,如今又遭遇大旱而缺粮,百姓皆以野草树皮为食,他即便有心抵抗,却也没有实力阻挡。”
“故此,这封手书内容可信。”
王式既然开口,众人便纷纷颔首附和起来,而王式也继续补充道:
“对于如何接受淮南投降,此事还是得仔细斟酌。”
“淮南几次输送粮草给朝廷,此外又没有任何叛乱之举,对其态度不能与其他藩镇同日而语。”
他这番话有一定道理,毕竟朝廷讨平河北诸镇,乃至朱全忠及徐泗的时溥等人,都是依靠着他们不法在先,朝廷出兵在后。
康承训安分守己,不仅钱粮按时起运,也并未响应任何表文。
对于怎么招降他,用什么条件招降他,这件事显然不是王式及众人可以做主的。
“听闻殿下已经南下至博州,若是派出快马传信,来回不过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