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4章:李世民要禅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64章:李世民要禅位 (第2/3页)

也不敢有半分异心。

    西域的龟兹、于阗等城邦更是积极,主动派人前往安西都护府,请求大唐在当地增设官学,推广中原文化,连过往时常劫掠商队的小部族,也纷纷遣子入长安为质,以示忠诚。

    商路的变化更为显著。以往阿拉伯商人在中亚商路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大唐商队多有刁难,如今盟约签署后,阿拉伯境内的驿站对大唐商队极其恭维。

    波斯锦缎、印度香料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长安,而大唐的丝绸、茶叶、瓷器则远销至巴格达,甚至通过阿拉伯商队传入埃及与欧洲。

    长安西市的胡商们笑逐颜开,一位粟特商人捧着刚到的瓷器,对伙计道:“以后不用再怕阿拉伯人刁难了,咱们跟着大唐,生意能做到天边去!”

    朝堂之上,群臣更是纷纷上奏庆贺。

    长孙无忌语气激动:“殿下,阿拉伯称臣,不仅是西域安定,更让我大唐威望远播海外,往后万邦来朝,再无敢犯我大唐疆界者!臣请奏,明年正月上元节,举行万国朝贺大典,让各国使者亲眼见证大唐的强盛!”

    房玄龄也补充道:“阿拉伯岁贡的良马,可充实我大唐马监,改良河西战马;波斯锦缎的织造技艺,若能引入中原,定能让我大唐丝绸更胜往昔。此乃互利共赢之举,殿下的远见,臣深感敬佩。”

    李承乾立于东宫高台上,望着满城灯火与欢呼的人群,嘴角扬起笑意。他知道,阿拉伯称臣纳贡的意义,远不止平定一个帝国。

    这标志着大唐的影响力已真正覆盖西域,天朝上国的地位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从长安到巴格达,从漠北到南海,大唐的威名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守护着边疆的安宁与商路的畅通。

    夜幕降临时,长安的灯火比往常更加璀璨。

    东宫与皇城的宫灯依次亮起,映照著朱雀大街上涌动的人潮。酒楼里传出宴饮的欢歌,寺庙的钟声为盛世祈福,连曲江池畔的画舫都挂满了红灯笼,丝竹之声顺着晚风飘出很远。

    谁也想不到,短短数年,大唐竟能从西域战乱频发,走向万邦来朝的盛世;

    谁也想不到,大唐的威名,竟能让遥远的阿拉伯帝国低头称臣。

    李承乾望着西方的夜空,心中清楚,这只是开始。随着火器的推广、商路的畅通与文化的传播,大唐的盛世,将在“威加四海、万邦来朝”的荣光中,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

    太极偏殿。

    暖阁内的地龙烧得正旺,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打在梧桐叶上沙沙作响。

    李世民斜倚在铺着软垫的御榻上,手中捧着那份来自巴格达的奏报,已反复看了三遍。

    胡须在胸前微微颤动,眼中既有欣慰,更有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

    “陛下,粟米羹凉了,要不要再传一份?”

    内侍张阿难轻手轻脚进来,见李世民指尖反复摩挲奏报边缘,终究没敢多言,躬身退了出去。

    不多时,高士廉身着紫色朝服走入暖阁,靴底踏过地毯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他见李世民这般模样,心中已猜到七八分,这份西域捷报,怕是又勾动了陛下对过往的思绪。

    “高公坐吧。”李世民抬了抬手,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不复往日的爽朗。

    “你看看,承乾这孩子,倒真把西域治住了。阿拉伯……当年朕派侯君集征高昌时,还只闻其名,如今竟也低头称臣了。”

    高士廉接过奏报,目光扫过“岁贡两千匹波斯锦缎”“永为藩属”等字句,指尖微微一顿,随即缓缓道:“太子殿下手段果决,先用火器破吐蕃,再派使者压阿拉伯,这份魄力,确实少见。只是……”

    他话锋微顿,终究还是说了出来:“当年玄武门那事,陛下心里,终究还是有疙瘩吧?”

    这句话像一块石子,投进李世民平静的心境。

    他沉默良久,忽然自嘲地笑了笑,指节轻轻敲击御榻扶手:“疙瘩?何止是疙瘩。朕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