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1章:出使阿拉伯的使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61章:出使阿拉伯的使者 (第2/3页)

帝国的势力范围用墨笔勾勒,与大唐的西域疆土仅隔一条河谷。

    “吐蕃之事已定,可阿拉伯的账,还没算。”

    李承乾的声音比之前沉了几分,目光扫过众臣:“三年间,他们三次远征中亚,第一次犯怛罗斯,第二次窥伺安西四镇,第三次竟联合吐蕃欲断我西域商路。真当大唐的兵锋只在雪域,不敢西指不成?”

    长孙无忌立刻起身,甲胄的铜扣碰撞出清脆声响:“殿下所言极是!阿拉伯狼子野心,若不狠狠教训,日后必成大患!”

    “臣请命,调陇右、河西之兵,联合波斯故地的反阿拉伯势力,直捣他们的阿姆河据点,让哈里发知道大唐的疆界,岂容随意践踏!”

    他的话掷地有声,殿内气氛瞬间紧绷。褚遂良却微微蹙眉,捧着手中的西域舆图道:“司徒战意可嘉,只是……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阿姆河以西尽是沙漠戈壁,我军长驱直入,粮草转运难如登天。”

    “当年汉武帝征大宛,虽胜却耗损过半国力,我朝刚平吐蕃,将士尚未休整,再启西战,恐伤国本啊。”

    “伤国本?”长孙无忌转头看向他:“若不趁此时机震慑,等阿拉伯整合了中亚部落,再联合波斯旧部反扑,届时战火烧到安西,损耗只会更大!”

    “如今苏定方的三万精锐仍在西域,安西四镇还有两万驻军,再调五千羌兵辅助,足以拿下阿姆河沿岸的据点,咱们不是要灭阿拉伯,是要断他们东扩的念想!”

    魏征轻咳一声,苍老的手掌按在案上,目光恳切:“殿下,臣反对劳师远征。大唐历经吐蕃之战,虽胜却也消耗不小,河西的粮草储备仅够支撑半年,若再西出葱岭,需从关中调粮,沿途损耗十之三四,百姓恐将受累。阿拉伯虽三次犯边,却也未曾真正突破我西域防线,如今他们刚从葱岭撤军,锐气已挫,不如暂作观望,待国力恢复再议不迟。”

    房玄龄一直沉默翻看西域商路册,此时缓缓开口:“臣以为,可不必‘远征’,但需‘威慑’。阿拉伯最看重的是中亚商路,阿姆河沿岸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二城,是他们的税利重地。”

    “我们不必深入其腹地,只需派苏定方率安西军一部,联合粟特商人与波斯反贵族,袭扰这两座城池的粮道,烧毁他们的驿站,让其商路断绝,断其财路,比斩其士兵更让阿拉伯哈里发心疼。”

    他指尖点在舆图上的布哈拉:“而且,波斯故地的贵族本就不满阿拉伯统治,去年还派使者来长安求援,若我们许以‘助其复国,共享商路’,他们必愿为先锋。如此一来,我军只需坐镇后方,提供火器支援,既不用长途跋涉,又能借他人之手教训阿拉伯,岂不是两全?”

    李承乾微微颔首,手指在阿姆河上轻轻滑动。他明白魏征的担忧——劳师远征确实耗国力,但长孙无忌的顾虑也没错:阿拉伯的东扩野心若不遏制,迟早会成为西域大患。

    房玄龄的借势威慑之策,倒是避开了远征的弊端,又能达到教训的目的。

    “玄龄公的法子可行。”李承乾缓缓道:“但需加一条:先派使者去见阿拉伯哈里发,递国书警告,若再敢越阿姆河东进,或与任何部族勾结反唐,大唐便彻底断绝其中亚商路。”

    他看向褚遂良:“褚公,你草拟国书,语气要硬,既要历数他们三次犯边之过,也要点明‘商路存废,全在其一念之间’。若不从,再按玄龄公之策行事。”

    “殿下英明。”褚遂良躬身应道:“先礼后兵,既不失大唐天朝上国的体面,也给了阿拉伯退步的余地,即便后续动武,也占尽道义。”

    李承乾微微颔首:“就这么定了,即日派遣使者前往阿拉伯王都。”

    ——

    次日,太子要使者前往阿拉伯的消息传开,诸多官员纷纷自荐。

    内侍文忠捧着厚厚一迭自荐文书,额角渗出细汗。

    不过一日,竟收到三十余份自荐书,有世家子弟求功名,有地方官员盼升迁,连国子监的几名书生都递了名帖,可李承乾翻了半个时辰,却始终未在任何一份文书上画圈,案上那卷《汉书张骞传》被翻得边角起皱,指尖反复摩挲着“持汉节不失”四字。

    “殿下,您看这份,吏部主事李瞻,出身清河李氏,懂波斯语,还愿带家奴二十人随行,还有这份,陇右参军赵烈,曾随苏将军守过安西,熟悉西域地形……”

    文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