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461章:出使阿拉伯的使者 (第1/3页)
“诸位都看过苏定方的奏报了。”
李承乾率先开口,点在逻些城的位置:“吐蕃虽降,但松赞干布的影响力仍在,各部族向来各怀心思,当年吐谷浑降而复叛的教训,咱们不能忘。今日召诸位来,就是要定下治理吐蕃的长远之策,绝不能让这片雪域再成大唐的边患。”
长孙无忌抚着胡须,首先进言:“殿下,臣以为当效仿安西四镇之制,在吐蕃设立‘逻些都护府’,由朝廷直接任命都护,统辖军政大权。同时留三万精兵驻守要害,将吐蕃贵族子弟送入长安为质,这般恩威并施,方能震慑宵小。”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尤其不能让吐蕃掌握火炮之术,这是根本。”
魏征却微微摇头,苍老的声音带着恳切:“司徒所言虽有理,却失之过刚。吐蕃部族林立,硬压只会激起反弹。当年隋炀帝征高丽,就是因操之过急、杀戮过重,才致民变。臣以为,当轻徭薄赋,保留吐蕃原有部族首领的权力,只需他们向大唐称臣纳贡,不必强行改变其习俗。”
他看向李承乾:“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让吐蕃百姓真正感念大唐的恩德,才是长治之策。”
房玄龄在舆图上划出几条商路,缓缓道:“两位所言皆有道理,不如折中。军事上,在逻些城、勃律等要害设驻军,但不必过多,以威慑为主;经济上,开通从河西到逻些的商路,允许吐蕃用盐池、铜矿换取中原的丝绸、茶叶,让部族首领从贸易中获利,他们自然不愿再反。”
他指尖点在吐蕃与西域交界的位置:“再联合粟特商人,让他们在吐蕃推广中原器物,时间一长,衣食住行皆赖大唐,何愁不稳?”
褚遂良一直翻看吐蕃户籍册,此时抬头道:“臣补充一点,文化教化不可少。可在逻些城设立官学,教授汉文与大唐律法,选拔吐蕃子弟入朝为官,让他们认同大唐的礼乐制度。文成公主在吐蕃多年,已带去不少中原技艺,可让她继续主持教化,用亲情与文化纽带,比单纯的军事压制更有效。”
李承乾静静听着,手指在舆图上轻轻敲击。他想起苏定方奏报里说的“吐蕃贵族虽降,眼神中仍有不甘”,也记得历史上上“吐蕃反复无常,百年间三降三叛”的记载。
治理吐蕃,既不能太软,让其觉得大唐可欺,也不能太硬,逼得他们狗急跳墙。
“玄龄公的折中策可行。”
李承乾终于开口,目光扫过众臣,“其一,设逻些都护府,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留一万精兵驻守,其余大军撤回,但要在雅鲁藏布江沿线筑堡垒,控制交通要道。”
“其二,保留吐蕃部族首领的世袭权,但需由朝廷册封,首领子弟送入长安国子监读书,名为求学,实为联络感情。”
“其三,开通商路,吐蕃岁贡可用马匹、铜矿折算,朝廷则回赠茶叶、丝绸,让他们尝到归附的甜头。”
“其四,让文成公主暂留吐蕃,主持官学与农事推广,由褚遂良拟定《吐蕃教化十二条》,既要尊重其习俗,也要推广大唐法度。”
他顿了顿,看向魏征:“魏公担心的‘操之过急’,孤记着。”
“三年内不向吐蕃加征赋税,驻军不得骚扰百姓,违令者斩。”
“但也要让他们明白,大唐的宽容不是软弱,松赞干布需留长安为质,禄东赞辅佐其长子暂理部族事务,若有异动,立刻削其权力,改派流官治理。”
长孙无忌点头道:“殿下考虑周全。恩威并施,刚柔相济,既能让吐蕃看到朝廷的诚意,也能让他们忌惮大唐的兵锋。”
魏征也拱手道:“殿下能兼顾民生与威慑,臣再无异议。只是需派得力之人任逻些都护,此人既要懂军事,又要通民政,还要能协调文成公主与部族的关系,非智勇双全者不能胜任。”
“苏定方如何?”李承乾问道:“他熟悉吐蕃战局,又得将士信服,让他兼任逻些都护,待局势稳定再换人。”
众臣皆表示赞同。
李承乾声音沉稳有力:“就这么定了。玄龄公拟奏报,长孙司徒定驻军编制,魏公草诏安抚吐蕃百姓,褚公写《教化十二条》。明日孤便将此策奏请陛下,务必让吐蕃真正成为大唐的疆土,而非一时的附庸。”
吐蕃治理之策刚定,李承乾却未散会,反而将舆图向西推移,指尖落在葱岭以西、阿姆河沿岸。
那里,阿拉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