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431章:垂拱而治,李世民的落寞 (第1/3页)
长孙无忌盯着那个高台的图形,忽然倒吸一口凉气:“太子是想把天下织成一张网!县是网眼,州是网绳,朝廷是网纲,皇帝握着网纲的总绳——动一动,整个天下都能感觉到。”
“不止是网。”房玄龄指着“考核与升降”卷:“你看这条,县吏部长三年考绩优异者,可升州吏员外郎;州吏郎中五年考绩优异者,可入朝廷吏部任主事。”
“这是给所有官员铺了一条路,一条只能往上走、不能旁逸斜出的路。过去官员升迁靠荐举、靠门阀,以后靠的是考绩、是政绩,是这套体系里的‘规矩’。”
他的手指重重敲在“门阀子弟不得直接任地方主官”那条上:“这是釜底抽薪!关陇、山东的那些勋贵,想让子弟去地方捞资历、攒势力?难了。太子要的是‘流水的官,铁打的体系’。”
长孙无忌的脸色渐渐凝重:“玄龄公,你觉得这套体系运转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先说好处。”房玄龄沉吟道,“第一,效率。过去一个州官身兼民政、司法数职,常顾此失彼,如今州六部各司其职,收税的专心收税,断案的专心断案,至少能减少推诿。县吏每日记账、州官定期核查,贪墨舞弊的空间也会小些。”
“第二,集权。”他继续道,“地方官再无兵权、司法权被层层收紧,就算有人想异动,县六部互相牵制,州部能立刻察觉,朝廷能迅速调兵——这套体系本身,就是防叛乱的利器。”
“第三,人才。”房玄龄看向“科举革新”卷:“实务科考算学、工程,意味着会有更多懂算术、会修水利的人进入官场,而不是只会空谈经义的酸儒。吏员可以升为官,意味着那些熟悉地方事务的老吏有了盼头,不再是‘官老爷’手下的跑腿,他们的经验能真正用在治理上。”
长孙无忌点头:“你说的这些,都是好处。可坏处呢?”
房玄龄沉默片刻,语气沉重:“第一,钱。”
“官员从一万增至五万,俸禄、衙署、纸笔、驿站……每年至少要多支出两三百万贯。现在国库虽丰,但西域还有战事,岭南刚平,这笔钱从哪里来?”
“第二,阻力。”他继续道:“门阀勋贵不会坐视自己的权力被削弱,那些身兼数职的地方官不会甘心被拆分职权,就连朝堂上的老臣,也未必能接受这套‘反传统’的体系。”
“太子杀几个谏官能震慑一时,却震慑不了盘根错节的势力,他们会阳奉阴违,会暗中阻挠,甚至会联起手来对抗新政。”
“第三,风险。”房玄龄补充道,“这套体系太精密了,精密到容不得一点错漏。”
“县六部的书吏要是写错一个数字,可能会导致全州的账目混乱;州部的郎中要是徇私枉法,可能会让一县的考绩失真。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必将会酿成大祸。”
“而大唐疆域万里,风土各异,有些偏远县份连识字的人都少,怎么可能严格执行这套章程?”
他拿起“边地县制”卷,眉头紧锁:“你看这里,要求安西四镇的每个县都设‘县兵部’,负责驿站、丁役——可安西多是军镇,百姓稀少,部落杂居,哪来那么多官吏?强行推行,只会激起民怨。”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太子想的是‘理想国’,可现实是‘泥潭’。”
“但你不得不承认。”房玄龄忽然道,“这套体系,比前隋、比本朝的任何制度都要……优秀。”
他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只能用“优秀”二字。
“是啊,优秀。”长孙无忌苦笑,“先进到让我们这些浸淫官场几十年的人,都觉得陌生。”
“你看这条‘官员回避制度’,本县人不得在本县任官,兄弟直系亲属不得在同一州任职,甚至连考官与考生都要避亲,这是从根上断了‘裙带关系’的路,前无古人。”
他忽然想起李承乾小时候,自己还教过他读《汉书》,那时候的太子虽然聪慧,却也跳脱,喜欢摆弄些新奇玩意儿。谁能想到,多年后,他会拿出这样一套颠覆乾坤的章程?
“玄龄公,”长孙无忌的目光变得深邃“”“你觉得,太子为什么要做这些?”
房玄龄沉吟道:“巩固皇权,这是肯定的。但不止于此。他在章程里写了‘民为邦本’,要求各县每季度上报‘流民数’‘垦田数’‘灾情数’,还规定县礼部要设‘劝学馆’,州礼部要修‘医馆’——他想的是‘治民’,不是‘牧民’。”
“治民……”长孙无忌咀嚼着这两个字,忽然明白了什么:“他要的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