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8章:太子变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28章:太子变法 (第2/3页)

,沿岸各州协调事务繁杂,当设‘漕运总署’,专司漕运调度、河道修缮、粮仓储管。”

    房玄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抚须沉吟道:“增设官署需增置官吏,国库开支怕是……”

    李承乾打断他的话,语气斩钉截铁:“开支是其次,效率才是根本。”

    “官吏不足,便广开科举,扩大取士名额;地方吏员中有才干者,亦可破格提拔。我要的是各司其职,而非一人身兼数职,最终一事无成。”

    长孙无忌察觉到话锋转向,试探着问:“殿下所言,莫非还涉及军政之事?”

    李承乾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刀:“正是。”

    “如今各州刺史既掌民政,又握兵权,看似高效,实则隐患无穷。一旦地方势力坐大,尾大不掉,便是祸乱之源。”

    他走到北方边境的标记处,沉声道:“安西都护府、单于都护府,这些边地军政合一,是因战时所需。可地方上四海升平,当改弦更张。我意推行军政分离,各州刺史专司民政、税赋、教化,另设都尉统管地方驻军,互不统属,各司其职。”

    房玄龄脸色微变:“殿下,此举怕是动摇国本啊。自隋以来,便是州刺史兼掌军权,骤然变更,恐生动荡。”

    李承乾冷笑一声:“动荡?”

    “我倒是想看看哪里会有动荡。”

    “如今大唐疆域远超往昔,若再不厘清军政权责,难道要等到边将拥兵自重,重演历代王朝之覆辙吗?”

    长孙无忌沉默片刻,缓缓道:“殿下所言极是,只是此事牵连甚广,需得循序渐进。不如先从关内道、河南道试点,待有成效再推行全国?”

    李承乾点头:“舅舅所言有理。此事便交由二位负责,玄龄公牵头制定官署增设方案,舅舅负责草拟军政分离章程。一月之内,我要看到具体章程。”

    顿了顿,李承乾继续道:“除此之外,关于增设官署官员章程,分告六部,各交提案,限期七日内分批上交。”

    “届时我当亲自查阅。”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

    这改革一旦推行,整个大唐的官僚体系都将迎来巨变。但他们也明白,太子新政,肯定是要做出一些事情的,更多方面是对权力的洗牌。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显然太子是要通过改革来收拢权力。

    “臣等遵旨。”两人起身领命。

    太子要增设官署、扩大官员队伍的消息,像一阵狂风般席卷了整个皇城,朝堂上下顿时炸开了锅。

    吏部衙门里,几位郎中围着尚书侯君集愁眉不展。“侯尚书,这太子殿下的意思,是要彻底推翻陛下的吏治之策啊。”

    一位留着山羊胡的郎中急声道:“陛下力推官员精简化,裁撤了近三成冗余吏员,才让各部运转得愈发高效。如今殿下反倒要增官,这不是往冗官的路上走吗?”

    侯君集冷哼一声:“休得胡言。太子刚执掌朝政,此举必有深意。只是……”

    “陛下推行精简化,是因隋末战乱后百废待兴,国库空虚,养不起那么多官员。可如今大唐盛世,疆域辽阔,自然需要更多人手分管事务。”

    户部那边更是议论纷纷。度支司主事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算个不停,对着户部尚书戴胄道:“戴尚书,若是增设漕运总署,单是官吏俸禄、衙署修缮,每年就得多支出数十万贯。再加上扩大科举取士,各地官员俸禄翻倍,这国库怕是撑不住啊。”

    戴胄捋着胡须,沉吟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太子要推行军政分离,各州都尉统管驻军,军费开支或许能省下不少。而且官员多了,地方治理得好,赋税自然能增收。只是这短期之内,国库压力定然不小。”

    御史台里,几位谏官更是坐不住了。当年李世民从谏如流,给了他们极高的地位,如今面对这位用火炮上位的太子,他们既想进谏,又怕触怒龙颜。

    “诸位,太子此举虽有革新之意,但与陛下之策背道而驰啊。”

    一位年长的谏官忧心忡忡地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