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7章:皇帝的责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27章:皇帝的责任 (第3/3页)

民膏”的沉重代价。

    从前他只知“开疆拓土”能巩固权力,此刻才明白:百姓的肚子空了,权力的根基就会晃。辽东的减税策令换来了当地民心,却把负担全甩给了朝廷,这不是“收民心”,是拆东墙补西墙。

    帝王的功业从来不是看疆域有多宽,而是看疆域里的人能不能活下去。

    若关中、河南的百姓被逼到揭竿而起,辽东的土地攥得再紧,也不过是块会硌破手掌的碎瓷片。

    李渊被李世民软禁时,长安城外正有灾民啃树皮。

    李承乾跟李世民暗斗的这三年,大唐多少百姓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父慈子孝的轮回,这轮回的根源,从来不是父子天性凉薄,而是权力结构里的致命漏洞。

    当皇帝的眼睛只盯着太子的动向,太子的心思只想着如何上位,谁还会看一眼郡县呈报的饥馑文书?

    民心稳了,权力的传承才稳。

    李承乾想起在辽东收编高丽兵时,有个老兵说“给够粮,谁愿打仗”。

    这话此刻在心里翻涌。

    灾民不是要反,是要粮,农户不是要乱,是要活下去。

    房玄龄把刺目的账册摆出来,不是要否定他的功业,是给他指了条路。

    “文忠。”

    李承乾回头时,已经没有了昨日的锐利,而是多了一份沉淀。

    “传我令,停征河南道‘军资钱’,已征收的如数退还,从长安府库调粮二十万石补这个窟窿。”

    “着刑部、御史台联合办案,查各地克扣赈灾粮的案子,刺史、受贿的御史,一律锁拿进京,抄没家产。”

    “传令辽东,明年起,按亩产三成缴粮给朝廷,留七成养兵与百姓。”

    说完,李承乾看向房玄龄。

    “内帑如今较为丰盈,大部分钱财都是从石炭来的,今日起,石炭收益八成充入国库。”

    “三熟稻的推广,还需房相多多费心,但凡有敢在这打主意者,先斩后奏。”

    房玄龄躬身作揖:“殿下英明。”

    王朝的根基在于农业。

    房玄龄走后,李承乾便开始筹备新政。

    对于钱财,李承乾不怎么在乎,在工业雏形的发展下,获取钱财并不是什么难事。

    站在权力的顶端,随便搞点什么东西,钱财便可入流水般涌入。

    可再多的钱财变不出粮食,粮食才是根本。

    太极宫。

    禁军并没有阻拦魏王跟晋王面见陛下。

    “父皇。”

    李治的声音先一步探进来,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李世民抬眼时,目光在李泰发颤的肩膀上停了停,又落在李治紧攥的拳头上。

    “坐吧。”李世民指了指对面的矮凳。

    李泰刚坐下就想起身,膝盖撞在矮凳的木棱上,发出闷响。“父皇!”他的声音带着哭腔,眼泪毫无预兆地滚下来。

    “太子要杀我们!青雀实在是熬不住了啊!”

    李世民声音很平静:“熬不住也得熬。”

    李治跪地:“父皇,稚奴与四哥愿辞去爵位,只求在长安当个闲散宗室。”

    李世民认真的看了看两个儿子,道:“太子都没说话,你们急什么。”

    “你们在长安安分守己,每日焚香读书,连院子都别出,他就算想杀,也挑不出错处。”

    “安分守己?”李泰的声音发飘,“就像淮南厉王那样,被关在笼子里等死?”

    李世民淡淡道:“刘长是自己作死,他私藏兵器,结交诸侯,甚至敢在封地用黄屋车,这才招来杀身之祸。你们只要守住‘不妄动’三个字,谁也动不了你们。”

    说到这里微微一顿:“朕还活着,只要朕还活着,太子就不会动你们。”

    其实李世民不想说这些,但他已经看到李泰的状况。

    终归是自己宠爱的孩子。

    其实这些天来,李世民也一直在考虑,怎么来安排青雀跟稚奴。

    但他知道太子不会现在跟自己谈这些,要等辽东的十万兵马抵达长安,要等太子感觉掌控了朝堂,才会跟他聊青雀稚奴的处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