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什么叫「善」呢?就是他所证得的真理,当然是清净法界,真如理;他能观的智四智菩提;都是顺益的,都是对自己、对他人能够随顺利益,所以叫做善。
此转依果——又复是「常」。谓清净界,性无生灭,四智心品,亦永无断尽故。
佛陀的那一念清净的心,不管约着他所证的理性——清净法界,不管约着他能证的智慧,都是没有断尽的,尽未来际永远的存在。不像二乘人有所谓的灰身泯智这种相貌,不可能;他是善又常。
以上不思议善常,“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是赞叹佛的内心的体性;这以下说佛的作用:
此转依果——又是“安乐”。谓二自性,皆无逼恼,又能安乐诸有情故。二乘所得择灭无为,生空智品,惟永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
安乐怎么说呢,就是说菩提、涅槃两种自性都没有逼恼义,能够安乐有情。这个小乘的择灭无为,这个我空观现前的时候,解脱了烦恼,所以他只有解脱身;但是小乘的学者没有安乐身,他的色身没有利他的作用。我们凡夫在苦恼的时候,忆念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马上能够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因为观世音菩萨那一念心,他有解脱身,有安乐的力量,他那个功德是恒常存在的。但是你要是在苦恼的时候忆念阿罗汉,那就没有感应道交了,因为他因地没有这个愿力。所以小乘的功德,只有解脱的功德,没有安乐有情的功德,他没有办法跟我们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差别。
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永寂二边,默契中道,名“大牟尼”。
这个「大牟尼」就是寂默。寂默简单的说就是息灭,息灭空有二边,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默契中道,这叫大牟尼。
最后把佛的那念心做一个总结,就是法。佛的那一念心,我们如果用一句话来代表,怎么说呢,就是法身了。
所得二果,永离二障,即名“法身”。所谓清净法界,四智菩提,五法为性,具足法报化三身体用差别不同,广如论释也。
甲二、“随文释义”竟
佛陀的菩提涅槃,二转依果,他有一个依止处,就是清净法身。这个清净法身呢,是由五个东西所构成的,「大功德法之所庄严」。什么功德法呢:
第一个是清净法界,就是真如理,他所依的理性;他能依的智慧就是四智菩提,这五个法。具足法身、化身、报身三种差别,广如《成唯识论》解释。这个身,当然指的是我们一念心的依止处。我们凡夫的心依止处,那当然是业报身,无量无边的业力的累积所招感的这个色身。色身我们做不了主,这个色身在老病死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业报身。
菩萨叫意生身,菩萨以这个愿力,他也得一个色身,这个色身那是一种功德的色身,这个叫变易生死。凡夫跟菩萨有是有身:一个是业报身,一个是意生身。当然这个都是有所执取,凡夫是对我相的执取、法相的执取;菩萨是还有法执,都有身。
二乘人,以唯识学来说,二乘人没有身,这个身消失掉了,灰身泯智了,他没有依止处了,这个人消失掉了到哪里去不知道了;就是这个人他修行到这个时候没有了,从有到无消失掉了,这个补特伽罗消失掉了,灰身泯智了。
那么佛呢?他也有一个身,这个是清净法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这个法身的思想,对我们很重要。特别是修他力法门,本尊相应的法门,不管是密宗,不管净土宗;你要忆念你的本尊,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你一定要相信弥陀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
深信诸佛皆充满。
你不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存在,你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没有用的,没有那个真实的信心,不能构成本尊相应。就是你相信,虽然你眼睛看不到弥陀,你耳朵也听不到阿弥陀佛,这十万亿佛土;但是你相信,深信诸佛皆充满。你相信佛的法身是有解脱的力量、有安乐的力量,是存在这个法界,而且他是摄持在这个名号当中的,你应该相信这件事情。所以这个地方法身的思想就很重要。
这个地方唯识学就很明确的说出来,“大牟尼名法”,佛的那一念心是一个遍满法界的清净法身,佛陀并没有真实的灭度,那个明了的心识没有灭度。佛陀那个明了心识,安住在圆成实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这种境界。
好,我们最后把三十颂的整个要义,用一个偈颂来做一个总持。
甲三、结示劝修
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般舟三昧经》——
──释《唯识三十颂》直解竟——
这个偈颂分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一个教义,第二个部分是一个观行,教观。从诸法的实相来观察,“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这个诸法就是我们现前的五蕴,就是你现在所受用的这个生命体,色受想行识,你的色身、你的思想——你的了别性。那么这个法是怎么来的呢?是不牢固的,它是一个刹那刹那无常败坏之法。
它是怎么有的呢?“常在于念中”。常在于念中,我们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从依他起来说,是由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那当然这个「念」,指的是第八识了,当然这个第八识的业力所变现这一部分,不是我们该破斥的。
第二个「念」是第六意识的情绪,就是我们的名言;我们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那就是遍计执了。
就是说,我们现前所受用的这一期果报的色受想行识,我们第一刹那去感受它的时候,是业力的因缘所变现的一个色受想行识的一个相貌,刹那刹那生灭;但是当我们第六意识活动以后,就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了。我们认为这个五蕴当中是真实的自我,这个法是真实的法。这个时候我们活在自己的遍计执当中,所以「常在于念中」。所以我们要从这样的一个念当中,一个颠倒的念当中要解脱出来,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呢?
“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就是说从唯识的观法当中,刚开始你要修我空、法空观,修无分别智。就是:遍计本空,这句话很有力量,观察你心中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都毕竟空的。你心中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心中会讲很多很多的话出来,那些名言都是毕竟空的,那是戏论的境界。那么你观一切法空,它有什么样的功德呢?“一切无想念”,你心中依止颠倒名言所生的,各式各样的想念都消灭掉了。
它这个意思就是说,从唯识的角度,我们发菩提心以后,接下来最大的根本就是空正见。因为,菩提心的本质是引导我们去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事实上,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明显的有障碍。谁障碍了我们呢?就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名言——我们的情绪。
我们心中很多很多的名言,安立了一些我执、我见、我爱、我慢,这个地方对我们去实践菩萨道,产生很多的障碍。所以我们刚开始用空性的正见,来调伏心中的名言。一切无想念就是说,它消灭了我们杂染的想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清净的想念。生起是一个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生起各式各样自利利他的想念。
就是我们整个生命大死一番,从过去的无明所安立的这些我相、法相,把它洗掉以后,重新又生起一个清净的想念,这个时候的想念是跟菩提心相应的想念。所以这个地方的“一切无想念”是说,消灭了杂染的想念,而建立了清净的想念,这个就是我们修观的一个方向。
我们这次的唯识学,就跟大家共同学习到这个地方。好,回向。